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这份假的“双一流”大学名单,为何引发广泛关注?
2016-08-02
央视新闻
关注掌上高考


  近日,一份“首批‘双一流’建设拟定的大学名单”,在各大网络论坛广为流传。名单中,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8所大学都入选了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对于这份名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大学名单,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在这份所谓的“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囊括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259所高校的数百个学科。

  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办法,预计年内出台。办法出台后,将根据具体要求明确“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其实,这已经不是教育部第一次辟谣所谓的“双一流”大学名单了。去年11月,教育部的官方微博就曾发消息,对网上流传的“中国24所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名单”进行澄清。

 

 

 

  为何一份假名单可以引起广泛关注?“双一流”大学的名称究竟有多重要,被屡屡造假?这背后恐怕离不开大家追逐“名校”的心态。

  学生:名校始终是名校,无论是“211”还是“985”,或者是“双一流”,名称的改变不能改变其本质。报志愿时,还是会考虑按照学校来报。

  家长:这些大学师资力量好,国家项目支持投资多,学术上升空间大,学后人际社会关系广。

  家长:“985”、“211”的意义,更直接地在找工作的时候体现。

  家长:这么多年发展,“985”、“211”作为“国家队”,无论是办学实力还是人才培养水平,都具绝对优势,差距不是“摘了帽子”就能缩小的。

 

 

 

  一份假冒伪劣的“双一流”大学名单,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甚至信任者众,说明一个道理:对于“双一流”建设,许多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实,甚至不知道“双一流” 建设和“985”、“211”工程的区别在哪里。这起“乌龙事件”也折射出学校、家长、学生的心态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双一流”建设需要“超一流” 的心态。

  “双一流”不是利益重构而是脱胎换骨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近20年间,“985”、“211”工程让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科研环境日渐宽松,育人水平明显提高,一些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必须承认的是,“985”和“211”工程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例如,一些大学往往高度关注能否列入名单和财政拨款多少,不太关注拿到财政资金后如何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在学校建设上关注硬件设施的投入,对育人和科研的软环境关注较少;“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出路可观,而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则乏人问津等等。

  正因于此,“双一流”建设致力于改变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注重学科的软环境建设。假如说过去学校很重视国家财政投入等外力因素,今后的“双一流”建设则要激发学校和学科的内因,也需要学校苦练内功,创造科研和育人的良好环境,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准。

  一份假名单的流传,恰恰说明在一部分家长、学生和学校的眼中,依然认为“双一流”建设只是利益重构,是A名单替换了B名单,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双一流”既非“新瓶装旧酒”,又非“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在理念和思路上脱胎换骨。看不到这一点,仅仅眼睛盯着“名单”,早晚会迷失自己。

  摈弃患得患失 增强坚守与自信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缺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中国要想实现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于此,“双一流”建设显得愈发迫切。

  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至关重要。这就告诉我们要摈弃“患得患失”的心态,眼睛既不盯着“名”,也不盯着“利”,而是踏踏实实着眼于育人环境的改善和科研体制机制的进步。事实证明,假若一所大学或学科无法让自己的“小宇宙”充分释放能量,再多的外界投入都无法点石成金。“双一流”建设就是要通过撬动政策杠杆,让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科研环境成为梦想的孵化器。

  摈弃患得患失的心态,放下心头的包袱,才会让目光锁定远方的地平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工作任重道远,它承载着中国的人才梦、科技梦。可以想见,这条道路一定泥泞难行、荆棘密布。正因于此,我们心中才更要有从容、淡定、坚守与自信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能专注于一个个科研项目的细节、专注于一名又一名学生的培养,中国的大学和学科建设在全球激烈竞争中迎头赶上、挺立潮头的日子就为时不远了!

Save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