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高考改革,你不知道的事儿!
2019-04-2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志愿填报指导视频、历年高考真题、双一流院校录取分数线、各地联考试题、高分作文素材、高考各科复习要点……你想要的,全都有!点击即可领取!

  近日,第三批启动的湖北江苏等8省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改革进入了由东部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实施方案为什么由3+3变为3+1+2?”物理与历史为何成首选科目?”“客观认识等级分赋分方式的必要性”“新的高考指挥棒将带来什么改变”等问题,一起看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权威解读:

  一图了解8省市改革方案

 

  8省市高考改革方案:为什么由3+3变为3+1+2?

  专家解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志文:8省方案与此前先后启动的6省方案略有不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考试科目由此前的“3+3”改为“3+1+2”。

  为什么要这样调整?是否吻合原来的高考改革制度设计?

  想解释清楚这个变化,需要先介绍一下此次高考改革。本次改革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录取过程,在设计上都特别强调学生的选择权,这也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大调整,考试由高考(3)+高中学业水平测试(3)组成。前面的3门语数外考试仍然保持了原来选拔性考试的定位,但不再分文理。后面3门则变为中学学业水平测试,让学生从史地政物化生6门中自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浙江是7选3,考试成绩作为高校选拔时的两个分数依据之一。

  现今启动的8省高考改革方案与以前相比,多了一个限制选择,即在除语数外的后3门选考科目中,物理与历史2门中必选1门,然后才能在剩下的地理、生物、政治、化学4门中,自由选择2门,共同组成后3门学业水平测试。

  这就是此次方案与以前方案最大的一个变化之一。

  物理与历史为何成首选科目?

  专家解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志文:熟悉高考改革的人,自然会联想到此前浙江高考选物理人数下降的问题。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这一年高考物理选考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5%,位居7门学科的倒数第二位,仅次于信息技术;2018年为28%,选考人数进一步下降。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其实根据2017年在浙江招生的1400所高校提出的选课要求来看,物理应该成为首选:如果选考物理,91%的高校专业就不受限制。但物理却变成了最后选项,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物理选考人数下降,表面有赋分制的设计技术问题,但本质还是功利算计的问题。

  本希望学生选择最喜欢、最擅长的,但学生与家长“算计”的却是如何能拿高分,将分数最大化。物理是所有可选学科里“投入产出比”最低的,不仅难学,也很难拿高分,在赋分制度下,这一“劣势”更为明显。于是很多同学“田忌赛马”,放弃了物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为了录取分数更高,没有坚持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更加重了这一趋势。

  为遏制这一现象,2017年起教育部与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导更多人选考物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大学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浙江还临时性出台了对物理进行保护的熔断政策,即选考人数低于6.5万人时,将以6.5万为基数进行赋分,以确保选考物理不吃亏,鼓励更多人报考。

  在这一系列措施下,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2019年还在原来的3年政策惯性区间,不在此列),选考物理的人数普遍回升。

  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现象,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现实:给学生选择权无疑是对的,但不加限制的选择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给了学生绝对选择权,选考物理的人数无论是1%还是99%,都是合理的,那是学生的权利。我查阅了美国选考AP物理的人,同样也很少,大多数都在20%左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学习毕竟是苦差事,想轻松一些是多数孩子的本能反应。因此,规避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就在所难免。

  2017年浙江新高考第一年,选考史地政的纯文科学生从前一年的37%下降至17%,下降了20个百分点;选考物化生的纯理科生,从63%降至10%,下降了47个百分点,传统的纯理科生在显著下降。

  近日,美国解聘了3名华裔科学家,理由是拿双份工资,涉嫌偷窃技术给中国。这一举动被多数人解读为美国公开在科技领域下手,遏制中国。

  其实,2017年12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早就强调了所谓中国“偷窃高新技术”的问题,该报告建议“通过限制签证的方式,以防止外国人盗用知识产权,特别是前往美国学习科学、工程、数学和高科技的中国人”。在5G问题上,蓬佩奥更是亲自上阵,遏制中国意图昭然若揭。

  中美角力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说,关键技术买不来,最后还得靠自己去解决“卡脖子”的技术。

  此次8省高考改革方案中,限制物理、历史2选1,在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是对物理的保护和引导,其核心原因还是物理在自然学科中的基础作用无可替代。中美竞争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显然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未来世界的较量,必然是技术的较量,而技术背后就是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

  有人反对说,美国的中学生就是绝对自由选择的。的确是,但不要忘记,美国不仅在科学技术上远远领先我们,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第一留学大国,美国利用自身的优势与针对国际留学生的OPT政策(给学习计算机、数学、电器工程等STEAM专业的留学生3年找工作与实习的机会,方便他们留在美国),吸引、筛选了世界上最好的理工科人才建设美国。而中国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恰恰应该学习其核心,加强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还有人质疑这种调整是一种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方向不符。其实,在物理与历史里面2选1,只是对选择加以限制和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在这二者之间选择,而且还可以在地理、生物、政治、化学4科中自由选择,总体上还有12种选择方案。

  这一调整恰恰是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实事求是的调整,绝不是对学生选择权这一原则的否定,只是在绝对自由选择与相对选择,在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之间做的平衡与妥协,我们也绝不应该把学生选择权绝对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刘海峰:“3+1+2”模式中的“1”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需求。这一模式符合物理与历史的学科特点与基础地位,可以保证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大学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不至于因为所选科目与大学专业学习脱节。而“2”的任选科目充分保障了学生的选择权,并充分尊重高校的选择权与自主权,符合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的基本精神。

  在计分方式方面,必考科目的计分仍使用原始分,显示了社会大众对原始分的认可。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考试人数基本固定,可以适用原始分计分制,便于操作与理解。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每科原始分为100分,转换时以30分作为等级转换的赋分起点,满分100分。等级赋分能够较好解决学科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能够保持考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将物理、历史作为首选科目,会给人以重新实行文理分科的错觉。但这种做法的确可以突出物理、历史学科在学科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满足高校不同类型学科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理想的情况下,这本来应当通过高校和专业提出必考科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于,高校也有自身的“机会主义”问题,唯恐门槛过高会减少考生报考。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需要通过继续扩大高校自主权,使高校更多地投入,在选科问题上更多地由高校自主。同样,高考改革真正重要的目标,是打破“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通过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现科学选拔人才和素质教育的价值。在新高考中部分高校试行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可以说是解决“唯分数论”的有效模式之一。这也需要在深化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加以完善和落地。

  客观认识等级分赋分方式的必要性

  专家解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刘海峰:等级赋分是一种介于原始分数和标准分数之间的计分方式,其思路和目标与标准分大致相同,即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得不同学科的成绩具有相同的分布、难度和标准差,以达到不同科目在分数使用上的等效,最终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可比的总分。这次八省市的等级分均采用一分一段,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这种等级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分。尽管等级分存在一定局限,但在不同科目难度与成绩无法相比的情况下,等级分成为较优的选择。

  新的高考指挥棒将带来什么改变

  专家解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 尹后庆: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而言,重要的是体现选择性。在高中教育日趋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之后,大部分初中学生都能上高中,大部分高中学生甚至大部分青年都能上大学,现实生活已经要求高中教育摆脱精英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高中必须有两个变化,一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到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高中课程结构由单一变为多样,为学生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提供可能。高考综合改革中的选课政策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试图通过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适度选择提升学生自主规划、自主选择学科和专业、自主选择发展目标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让高中教育在个性化和因材施教上能够跨出坚实的一步。

  这次八省市方案在选课上采用“3+1+2”政策,虽然选课组合的数量在理论上比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方案要少,但是这个方案是各省市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结合本省市高中教育资源、学校和师生对课程选择的适应性等基础条件作出的政策选择。从增加选择的角度分析,目前的科目组合已经从过去文综、理综的2种组合增加到12种组合,选择空间有了明显增加。在目前多数省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任务仍然较重、不少高中学校班额普遍较大、师资难以在短期内有较明显增加等客观条件制约下,先迈出一步是既现实可行也积极稳妥的。

  因此,不能单纯以科目组合的数量多少,简单地判断方案的优劣,而是要看到方案既忠于国家方案的原则力求进取,又力求与本省市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从而使改革顺利实施。同时也应该看到方案给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学科优势进行选择的空间比过去更大了,学校要抓住机遇,在高中改革上有所作为。绝对不能再沿袭应试的习惯思路和做法,贪图方便地以对付考试的套路,在新方案的考试时间安排和框架下,让学生重新落入刻板的课程安排俗套,让学生自主选择成为形式。

  因此,所有高中都需要直面和应对新高考改革命题:学生的发展如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选择强度不断提高的课程体系如何建立,课程资源如何更新和创造,课程管理的持续如何重建,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可以预见的。

  观点聚焦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志文:改革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发展的过程,无论是“3+3”,还是“3+1+2”,都是各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案选择,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倒退与坚持的区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

  事实上,本次高考改革第二批启动的4个省市就与第一批不同,比如山东就已经实施一分一段,选考的考试时间完全与传统高考一致,这些也都被8省市所采用。

  此番启动的8省市,以中西部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同时生源数量总体偏大,这些都导致高考改革的技术方案难度增大,哪怕是某些成功的改革经验也无法直接借鉴,比如上海的经验。

  伴随高考改革的深入,未来高考改革也必然会走向一个指导原则与方向下的差异化探索,这本就是一种实事求是,我们需要鼓励这种差异化探索,而不是用一种模子套所有地区。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杨东平:如同所有改革一样,高考改革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完善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宏观政策落地。中国巨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别,各地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的实际差异,是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国情。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能做的,在内地则难以简单照搬。因此,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宏观政策必须适应地方实际情况,加以因地制宜调整,才能平稳落地。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问题导向和因地制宜,不仅是高考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也是各类教育改革应当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另外,高考制度由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配套的服务保障政策构成,每一项具体政策只具备有限功能,因而对每一个单项政策不宜过度解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刘海峰:新高考改革还在不断地探索推进之中,需要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相信通过改革的实践检验,在各种不同的方案之中,经过比较鉴别,最终可以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考试规律,并具有长远生命力的高考模式。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钟秉林:回顾过往,从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启动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到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第二批改革试点,再到本轮改革试点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高考综合改革一直朝向“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的方向努力。

  在改革过程中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对改革的复杂性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要有充分的认知。随着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增加,高考改革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全国范围内存在文综和理综传统考试科目、浙沪等地“3+3”考试科目、8省市“3+1+2”考试科目等不同的设置,这无疑将会增加考试机构和高校招生工作的难度,必须认真研究。

  同时,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施新方案的8个省市与浙沪教育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省份与东部地区省份的教育基础条件均存在差距,要重视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这就需要加强省级统筹力度。政府各部门要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增加对高中教育的投入,重点解决高中大班额问题和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保障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多方探索增加高中教师编制。同时促进教考联动。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统一,为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同时,还要推进中高衔接,高等学校与高中学校之间要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联动,共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协同开展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