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改革创新
2012-08-24
中国教育报
作者:唐景莉 高靓
关注掌上高考


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改革创新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综述

  东湖之滨,荷香四溢。8月20日至21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在武汉召开。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咨询委员、其他部委和地方所属高校的特邀党委书记和校长共214人参加了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与会代表认为,延东同志的讲话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红线,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延东同志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有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就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令人深受启发、倍感振奋,各高校将认真学习领会,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应询讲话”,这4个字令咨询委员耳目一新。根据会前征询的意见和委员们提出的咨询建议,本次咨询会归纳了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2011计划”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6个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受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委托,在会上针对这些问题作了应询讲话。咨询会执行主席、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总结讲话时说出了咨询委员的共同心声——应询讲话“很明晰、很系统、很有针对性”。

  创新人才培养从六方面寻求突破路径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水平大学来说,尤其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上,清华大学致力于造就治学、兴业、治国的英才。因此,学校必须把长期积累的各方面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多样化成长,努力为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能不能培养一批头脑清晰、知识结构合理、意志品质坚定、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人才,是国家下一步发展成败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构建以“厚重”为灵魂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塑造学生人格、锤炼意志品质和对于理想的坚持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今年暑假,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1000名人大学子奔赴100个最基层的村庄实践调研,“接地气、搞调研、送服务”。

  如何处理大学教学和科研关系的难题?在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看来,这与当前大学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和权重不够有关。他建议,对大学的评价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评价取向要更重品质轻数量,评价标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比较关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杜玉波认为,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涌现出来的无数杰出人才,主要还是由我国高校自己培养的。比如,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这些年我们自己培养的,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新世纪以来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中,有12位华人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中有11位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没有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就不可能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杜玉波坦言,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恰逢这个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就必然成为各位书记、校长的历史性使命。

  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杜玉波认为,培养创新人才要从6个方面入手找到突破的路径。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二是要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三是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四是要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五是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六是要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