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锐评:高校“大院”开不开为何如此敏感
2016-07-28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原本就复杂的校园及周边区域通行环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畅通周边地区微循环,有待检验。这个矛盾在市中心的高校更加突出,试点和规划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目前,一则北京市规划部门推进高校周边区域路网管控,人大、北航等高校重新“钉桩道路红线”的消息被公众热议,一些媒体和不少网友将其理解为人大、北航将被“拆墙”。

  很快,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澄清,这次规划为梳理有可能与地区道路相连的支路、次路或“断头”路,增加路网密度,探索区域道路微循环,“并没有要拆掉高校围墙”。尽管如此,在实施街区制的大背景下,高校“大院”该不该被保留的讨论仍在持续。

  “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些教育改革人士的理想。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确是没有围墙的,这被认为是学风开放的象征。有国内高校因为过于封闭而被社会诟病,还有高校因严格限制游客访问而引发争议。在此背景下,打开高校“大院”似乎回应了社会的诉求。但是,以优化路网为目的重新规划校园周边道路系统,引发了在校师生对校园让路于民的担忧。

  至少自上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我国高校的“大院制”便悄然形成。“大院”并不是高校的专属,国家机关、大型医院和大型企业都有“大院”。“大院”不仅是校园的外在物理形态,也内化于大学师生的校园意识。在多数大学师生眼中,校园是一个统一的实体,打开“大院”意味着将校园分割。师生们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

  首先是校园安全意识。一些原先封闭的区域可能成为公共区域,学校的安全防线可能会从围墙退到教学楼、科研楼、图书馆和宿舍。这一方面需要在各楼宇入口处设置门禁、保安,并将校园道路公共化,引入斑马线、红绿灯等必要的交通标志;另一方面需要师生转变安全观念,将心中的“安全区域”从庞大的校园缩小为具体的校园建筑。这种转变难以一蹴而就。

  其次是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矛盾。通过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校园通行度得到了保障,尤其在上下课时段,大量学生拥挤于校园道路中,现在的校园交通组织形式可以有效疏散人流。打开“大院”后,社会人员和车辆可能与师生“抢道”。大量社会车辆进入,再加上原本就复杂的校园及周边区域通行环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畅通周边地区微循环,有待检验。这个矛盾在市中心的高校更加突出,试点和规划就需要考虑各方因素。

  打开“大院”对学校公共空间也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封闭的“大院”尽管存在弊端,但是保障了校内人员的公共活动空间,校园里的草坪、广场,都是师生开展公共活动的可用空间。打开校园,师生活动的公共空间将被相对地压缩,学校将投入更多资源处理校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比如,学校对商贩是否还有管辖权,就成了疑问。让校园与城市直接连接不难,难在让师生接受这种与市井生活的“零距离”。

  国内不少大学占地面积大,而且位于闹市区,封闭的校园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客观障碍。开放校园,公众可以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但是,简单地开放校园,会打破校园环境的平衡。此前,“逐步打开小区”被误解为“拆墙”,有关部门和专家被迫匆忙澄清。打开高校校园,比居民小区更复杂,更需要审慎的规划和实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