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示范模式
2017-03-08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多亿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近年来,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已在北上广等城市率先启动。目前,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城乡更大范围推广与实施。如何才能让垃圾分类制度走进平常百姓家?在广东,有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用了5年时间,摸索出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不仅攻克了垃圾分类难题,而且还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学校管理模式、学生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相结合,着力构建一个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启动垃圾分类投放试点项目以来,已吸引70多批次参观单位到校参观考察,有国家级、省市级政府部门,还有大型央企、传媒集团、社会各类机构等,相关媒体也多次专题报道该项目。

  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进校园

  刷一下校园卡,将分类好的垃圾放进收集箱,投放站就会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谁投放了垃圾、垃圾有多重,甚至连投放垃圾的高峰期等相关数据都一目了然。这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具备全过程监控、实时计量等功能的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

  走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四方方的垃圾分类智能收集箱随处可见。2012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立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2013年在佛山南海校区、2014年在广州校区启动垃圾分类投放试点项目。据统计,目前该校共有28个智能投放站、125个智能收集箱、5个绿岛。

  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来说,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带来利好,同时也关乎他们的学业。通过手机上的APP,学生们可以查看垃圾投放信息和积分、兑换物质奖励,积分奖励还和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影响评奖和就业。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出资,学校参与研发并提供实施的基地和场所,学生、居民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做一个“发动机”,解决利益驱动的问题,实施单位提供场地、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推动学生、居民主动参与。

  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政府可以解决垃圾分类难题,企业通过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及第三方服务等获得投资回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和管理效益,学生、居民通过积极、正确参与分类垃圾而获得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实现多方共赢,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跨界协同的“三大一强”治校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或居民通过刷卡识别、智能计量等投放垃圾,保洁员负责复核验证,投放站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大数据监管平台实时接收各智能收集箱产生的数据,通过云平台对大数据的统计和分发,学校就能调动各级管理力量,做到精准监管。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件垃圾分类投放的小事,关联的却是整个学校管理。推进垃圾分类项目,是广轻工创新学校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抓手。而对学校管理模式的革新,首当其冲的便是后勤保障。

  事实上,自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后勤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实践者,杜安国表示,这么多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系列变化,更多还是停留在旧制度的修改和修正阶段,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解决计划经济模式下事业单位体制存在的问题。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建设的多功能文化食堂,以及近几年推行的垃圾分类项目,都对高校后勤资源与后勤服务价值进行了重新诠释。“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创新应该视为是一种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杜安国说。

  不仅如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谋划了大管理、大教学、大保障、强督查的“三大一强”治校体系。其中,大管理的本质是跨界协同,核心就是把职能部门中的事务性的运行部分抽出来,让专门的部门去执行,剩下的部门就是要做顶层设计者;大教学就是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教、学、做、考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平台上的全程在线、自主开放学习体系和模式;而大保障体系则涵盖了学校的党建、思政、后勤、安全保障以及文化建设等,也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再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为大管理、大教学和大保障提供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素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