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2017高考语文“阅读量”加大 考生如何“快”“准”?
2017-04-19
搜狐教育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2017年全国考纲取消选考模块,增加阅读量,这无疑需要考生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快”和“准”。“快”,是时代所趋,近几年逐渐为命题者所重,北京卷文字量增加千字左右,新增多文本题型,就是着眼于对“快”的考查。而“精准”与否,则始终是阅读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

  语文成绩优秀,有赖于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语文素养。但语文素养好,却并不意味着语文应试能力就一定强。如果把语文学习看作打造宝刀,那么,素养好就类似于这把刀用钢很好,真材实料,但要真正成为利器,这还不够,还需开刃。好钢开刃,方能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成为秋水宝刀,干将莫邪。对语文学习来讲,开刃就意味着培育语文的应试能力,尤其是训练和提升考生的精准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语文应试能力、精准阅读能力,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同心圆,是一条不断聚焦的能力线。可以说,精准阅读能力是语文应试能力的重中之重,是考生语文素养在考场上的核心体现。可惜的是,精准阅读能力恰恰是考生普遍的弱点,大量考生不但缺乏这种能力,甚至连精准阅读的意识都没有。

  读懂文本,读懂题目,精准作答,做题的每个环节都与精准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多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每个板块的得失都与精准阅读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作为常在高三的教师,我发现学生卷面上的一切问题,几乎都与精准阅读有关。我甚至会武断地告诉学生:高考不考阅读能力,考的是精准阅读的能力。

  从试题到答案,例解“精准阅读能力”,无疑有最直观的感受。

  除过大阅读,精准阅读能力薄弱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写作等板块中也相当普遍和严重。某次高考阅卷,我作为组长负责主持古诗(北宋文学家张耒《示秬秸》)阅读延伸题的阅卷工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不少考生竟将卖饼的主体当作张耒本人或张耒儿子,且不说情理上通不通,诗前小序、注释就交代得清清楚楚,出错考生完全视若无睹。这当然有考场紧张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精准阅读的意识匮乏,能力薄弱。2015年北京卷作文②“深入灵魂的热爱”。命题人明确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结果热爱对象定为“书籍”的大有人在,“书”不算植物,不算动物,算不算器物呢?不少考生并没有精准界定。

  这些充分说明,精准阅读能力薄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高三语文复习的瓶颈。

  精准阅读能力如此重要,最重要的为何偏偏成了考生的弱项?长期训练缺位,学生的精准阅读能力又怎能不弱?

  学生阅读能力弱,从根本上讲,当然是读得太少的缘故。阅读少,自然读不“快”,也读不“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本之道在于多读多写。不幸的是,大量的语文课堂却长期缺乏这种训练。到了高三,复习本该有效甚至高效,而语文复习常常沦为“无序”、甚至“无目的”的复习。在许多学校,什么叫古文复习,就是一段时间内连着做许多古文题,连着对答案;什么叫大阅读复习,就是一段时间内连着做许多大阅读题,连着对答案……语文复习,本质是建立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能力训练。高效的语文复习课,需要师生对“语文应试能力究竟是什么”的不停追问,需要教师帮学生分解技能,提供方法,迁移训练,形成能力。可叹的是,学生做了很多很多的题,从能力训练上却很可能是不自觉的,茫无目的的。不少教师忙于讲课答疑,却疏于对“语文应试能力”进行思考,“精准阅读能力”甚至都没有列入要达成的能力目标。

  见果而查因,查因而知果。长期训练缺位,学生的精准阅读能力又怎能不弱?

  提升精准阅读能力,不仅仅需要强化意识,更需要从字、词、句、篇以及整个语境着手。

  1

  强化“精准阅读”的意识。

  “精准阅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意识。训练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而强化意识,却在一念之间。你在阅读时,有没有这个意识?是不是把这当回事?有没有一个要求?有和没有,效果就很不一样。这一点,跟书写很类似。有学生写字很差,让他一下子遒劲漂亮,那很难,得临着字帖下苦功;让他写得整齐一点,像样一点,则是强化意识就能办到的。阅读时,心里有“精准阅读”的意识,字句过眼,过手,更过心。精准阅读,我们从这里开始!

  2

  字不离词,要习惯于“咬文嚼字”。

  训练精准阅读能力,要学会咬文嚼字,抠抠字眼。当然不是逢字必“咬”,见字皆“抠”,主要还是文中的关键字句。近义词辨析、诗词的炼字、阅读中的关键词句、作文题目里的核心概念,考生在阅读时多一份咀嚼,多一点界定,就多一份精准。

  3

  词不离句,要习惯于“辨析语境”。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字、词、句的精准解读都离不开对具体语境的辨析。“回原文,看语境”是语文做题时永恒不变的法则。

  4

  句不离篇,要习惯于“圈划分层”。

  把握段落和篇章,往往需要考生分清段落内部的层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看清框架,整体理解。建议考生养成“圈划分层”的习惯,读到哪儿,就圈划到哪儿,久而久之,就能对文本的内部结构有一种透视,有一种“目无全牛”的感觉。

  囿于篇幅,只能就此搁笔。“精准阅读”的内涵当然不止于此,但有了这几个方面的强化和训练,则足以有所提升,足以应对高考。聚焦精准阅读,提升应试能力,是每位考生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备考的过程中,如果能慢慢培养起到字里行间去自主发现和自求索解的习惯,使自己的思维除了有发散的想象,也有着精准的聚焦,那就是毕生的财富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