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上海:给学生一个多选的未来
2017-09-23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砥砺奋进的五年 神州看教育27

  选考试科目,选考试次数,选升学路径……中国恢复高考40年来,从没有哪一届考生像今年上海考生这样,拥有这么多选项。2017年,是上海新高考元年,也是将在中国高考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

  时光回溯到2014年9月,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之一,上海全面启动高考改革,剑指多年不破的“唯分数论”。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3+3”,高考招录“两依据一参考”,志愿填报按“院校专业组”……3年间,一系列设想从纸上走进了现实。

  “选”,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每当有人问金山中学毕业生陆一歆,今年高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名刚参加过新高考的考生总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一个字:“选”。

  没有了原先“3+1”式的固定考卷,没有了文理分科的限制,参加上海新高考的考生,在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之外,还可以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政治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出任意3门,组成自己的考试方案。

  6选3,一共有20种组合。这道选择题,对陆一歆来说,是从未有过的挑战,“从小到大,都是考什么学什么。突然让我自己选,还真有点儿蒙”。

  高一时,陆一歆心里全是问号。怎样选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这直接影响未来大学的专业;如何科学安排分布在高二或高三不同时段的等级考试,“顺序安排也可能影响成败”。

  不仅是选学科,关乎高考的每个环节似乎都要选择。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是全力以赴参加其中一次,还是考两次争取更好的成绩?是参加“裸考”还是参与综合评价录取?嘉定一中毕业生陈彦昀起初怎么也拿不定主意。

  学生的犹豫,大家看在眼里。从市教委到区教育局再到学校,不断开出药方:开设生涯指导课,班主任变身生涯规划导师,甚至还情景模拟排班选课,帮着学生寻找方向。懵懵懂懂中,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做什么。

  在排列组合了无数次之后,陆一歆最终报考了化学、地理和历史。现在看来,她的选择没有错。“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文理兼学的优势一下就展现出来了,可选的专业特别多。”

  在纠结了无数个夜晚之后,陈彦昀决定参加一次综合评价录取,结果一举成功,进入了心仪的大学。“我很庆幸参与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这不仅是综合评价的要求,更是我的兴趣所在。”

  统计显示,在选考科目方面,纯粹传统文科(政史地)或理科(物化生)考生仅占学生总数的10%。也就是说,有90%的考生突破了文理分科的限制,享受到新高考带来的“红利”。

  “改”,直击教学最核心的内容

  看到新高考方案后,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心头一紧:“不改不行了。”“3+3”,一连串问题扑面而来——

  学生选课会有20种排列组合,这些课怎么开齐?教师哪里来?教室哪里来?课表怎么排?

  从“+1”到“+3”,原来150分的科目,变成了70分的等级考试,学习的内容变了,考核的重点也变了,课要怎么教?

  从两天四场考试,到三年多次考试,学生的精力怎么分配、老师又如何排班?

  “一开始,非常焦虑。新高考对高中的要求提升了一大截儿,怎么应对、怎么转型,我心里没有底。”倪瑞明说。

  新高考面前,不好改、不想改也得改了。

  上海中学数学教师周珺此前已经8次带高三毕业班了,但执教这一届高三是一次挑战。数学文理“不分家”,考试内容与难度都有了较大改变,原来的经验与绝招必须抛弃,转而研究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高中数学。

  晋元高级中学首席物理教师戴小民也意识到,题海战术不再有效,物理教师要从基础抓起,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概念与规律。

  外语的变化也很大,“一年两考”和听说测试将改变英语教学的重心,教师要更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

  困难是高考设计者们早就预料到的。“要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学校的改革肯定伤筋动骨,但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

  在市教委牵头下,多方力量汇聚到新高考中。专家被请到了高中,给教师们答疑解惑;校长教师被送了出去,到各地考察走班怎么教。讲座、培训、教研、专题,结合学校教学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专业团队总会及时地给予支持。

  倪瑞明不再焦虑了,而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新高考的选择多了,机会多了,高中的空间也更大了。老师们从各种试题中跳了出来,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关注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教育回到了原点。”

  今年,在上海257所高中学校中,开设18种及以上组合课程的学校有197所,占76%。学生“每人一张课程表”的个性化学习初步实现,走班教学的课时量几乎达到一半。

  “增”,开启高中另一扇窗

  9月,坐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室里,陆一歆开启了新的人生。说起大学生活,小姑娘特别自信:“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让我非常适应大学的节奏。”

  上海新高考,触及的不仅是考试内容本身。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高中的评价,都有了新方案。从学生角度讲,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志愿服务被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板块,成为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从学校发展看,特色高中建设取代了以往升学率的比拼,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路径。

  “尝试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体验与‘刷题’完全不同。”回忆起研究性学习,陆一歆依旧兴奋。在金山中学,研究性学习被摆在了与考试科目一样重要的位置上,学生参与100%、导师指导100%、成果答辩100%。在创新实验室里,陆一歆发现,某些温度下二氧化钴的颜色会有变化。追着这个问题,她与同学成立了课题组,向科学问题发起冲击。

  享受研究的不只是陆一歆。曹杨中学毕业生陈康对电子问题感兴趣,学校为他找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一起组团研究课题。他们的成果还获得了“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

  据统计,上海2017届高三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超过5万份,研究领域涉及科技创新、社科人文、艺术、环保等诸多领域。

  研究性学习打开了高中生的视野,而志愿服务则让高中生走进社会。作为上海综合素质评价的重点记录内容之一,上海要求,每个高中生参与不少于60学时的志愿服务。

  1838个实践基地、超过53万个工作岗位,摆在了高中生面前。一些热门工作,像奉贤医院“门诊引导员”、居委会志愿者等岗位总是被一抢而空。“学生的热情超出想象,他们也想融入社会。”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耿绍宁说。

  更加完整的高中教育让考生们在高考中收获了成功。今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沪上9所高水平大学大开综合评价录取之门,有些高校拿出了五成以上的招生指标。陆一歆、陈彦昀都成为这项改革的受益者。

  “高中也想多样化发展,但一考定终身的框架下,学校的空间太有限了。新高考的评价方式变了,学校的天地宽了。”上海首个特色普通高中曹杨中学校长杨琳感觉,未来可做的事太多了。

  “变”,高校直面新考题

  按照文理划分专业,再按分数从高到低投档录取的模式,在今年上海的新高考中已经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院校专业组”为基本单元的全新招录模式,一所高校少则只有一个投档线,多则有五六个投档线,每个投档线要求的考试科目也可能不同。

  新规则下,受益的是学生。以往一个本科批次最多可以报10个学校志愿,而今年普通本科批次最多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组之内还可以报4个具体专业。

  选择多了,但家长们一开始非常担心,原来一所大学只有文科或理科的单一分数线,而现在同一所学校里,不同的专业或专业组合,会有不同的分数线甚至相差很大,这样一来,考生很难从往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中获得准确的信息,这将增加考生志愿填报的难度。

  “上海首次把填报志愿的时间改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对考生来说,就有了更多消化新政策和从容理性应对的时间。同时,市教委要求学校召开全覆盖性的家长会,提前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竭尽全力答疑解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章波说。

  从今年的投档结果看,505所高校、990个院校专业组的投档工作平稳推进。更让政策设计者们高兴的是,新的招生方式开始突破原先高校的“座次”,一些院校可以凭借特色和优势专业跟“上游学校”在一个竞争平台上招录生源。

  华东政法大学就是今年的一匹“黑马”。该校今年有两个院校专业组,投档线分别为545分和522分,相差足足23分。投档线为545分的华政院校专业组(1)所对应的是该校的热门专业“卓越法律人才班”,培养定位是高层次涉外法律人才。

  “过去,高校招生受文理限制,在生源选择上的余地比较小。今年实行院校专业组招生后,一些院校的优势专业受到了高分学生的认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彬指出,高校要从摊大饼式的学科思路回归到特色和强势学科建设上来。

  在周彬看来,高校必须积极关注新高考带来的新变化。比如,今年90%的学生是跨文理选科,而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却依然是按照文、理、工等学科结构来进行,如此看来,大学的专业设置显然还有改进的空间。

  “新高考不是对高考的局部修正,而是对教—考—招链条的整体设计。在中央的框架下,上海用3年的时间做出了自己的方案。现在看来,从学生到老师、从高中到高校都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这也说明我们确实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这样总结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