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新高考来了:育人模式迎变革
2017-12-13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变革?近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教育学会主办的“2017首都教育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学科首席专家劳凯声教授,针对近年来我国民众对教育需求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化特点,建议应以新的人才培养观引领高考制度改革;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经费保障与设施条件配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学校应对新高考的对策。而在学校层面,京、浙、沪三地校长,有的先行试水集经验,有的聚足精神迎挑战,姿态可谓喜人。为此,记者特别关注了此次论坛中四位中学校长的探索,以向读者展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办学新景象。

  浙江省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

  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成长

  新高考对于学校办学,在质量与特色、传承与创新、品质与文化、生存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新高考下的教与学,使学校管理真真切切地走向服务。深化课改、推进考改,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成长,已成为我校大多数教师的共识。

  新高考方案允许考生自愿选择两次考试时间,改变了原先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为适应这一变化,我校把高中三年的教学划分为六个时段,同时确立:高一学年为基础学习阶段,让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高二学年为走班学习阶段,让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高三学年为特长发展阶段,让学生充分发扬个性、提升学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选课意愿实施走班教学。在近几年的运行中,选考科目根据“定2走1”原则进行走班教学。学校根据新课改方案,提出学生考试安排建议。

  根据深化课改的要求,学校对必选课程重新进行梳理,围绕主干学科分层分类开设四类选修课程。我们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控制学生学习的并开科目,做好必修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安排,不搞“学考会战”。在强调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努力架构各学科组的课程(群)体系。我校的典型特色课程群包括: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群、多维互动作文写作课程群、社团类课程群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等。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我校还充分依靠本地推行普职融通计划以及位于市高教园区等优势,开展学生走校(职业)体验,赋予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以新的活力。目前,区域内近70个实验室或职业体验中心成为我校学生的校外课堂,丰富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认识和体验,为他们理性规划人生打下了基础。

  新高考的制度设计,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把握未来,以及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特长、性格与能力制定完成自我生涯规划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通过“课程学习、德育引领、专业体验、学业发展”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妥善处理好选考课程与大学志愿填报等问题。由此,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涯规划指导三大板块逐步形成——第一板块:背景性政策解读与渗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第二板块:多角度问卷调查与引导,先后对现高三、高二学生和家长进行选课范围、选课方向、选课目的以及实现选择的条件、坚持性与责任感因素进行三次问卷调研;第三板块:全方位学科介绍与体验。它是在前两个板块实施的基础上,由八大学科(技术学科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师向现高三、高二学生介绍本学科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及其与高校专业的关联性,以弥补学生高一阶段不能全部体验八门学科的缺陷。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40个专业、宁波经贸学校19个实训室进行走校专业(职业)体验,了解自身的专业(职业)倾向,并邀请宁波市人社局专业人士与中科院宁波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来校进行专业讲座与社会今后5至10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今后就业发展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施洪亮——

  跳出“育分”,优先“育人”

  2017年,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上海、浙江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学生的高考,以高考科目“3+3”为代表的高考科目改革即将在全国其他省份推广试点。高中如何面对和应对新高考综合改革,成为现实而急迫的命题。

  而我校一直以来给人的普遍印象,是教师不太忙、学生不太累,活动多、不唯分。我们为什么能做到?因为无论在新高考背景下还是在之前的高考时代,我校办学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未来,扎扎实实做,创建可具体操作的实施路径与载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素质。比如,我校很早就提出的让百分之百的学生参加小课题研究,源于上世纪90年代学校对全国理科实验班和保送班学生的培养——这些学生很早就跳出了高考束缚,开始学习大学课程并像大学生一样做课题、做研究。在这一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对学生成长很有帮助,就把它从班级发展到年级再到全校,形成了学校特色。再比如,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是由于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校就有部分专家型教师开出诸如计算机、第二外语等高层次的多种选修课。之后,这个传统随着上海市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渐向全校教师延伸,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提出要人人开设选修课程,从而创建100门校本课程,这一实践逐渐做到滚动开发。还有,在体育健身方面,我校提出“百分百学会游泳”的要求,主要是因为2002年搬迁新校舍后,学校拥有了室内游泳池,同时也希望全体学生学会一项受用终身的运动。办学60年以来,我校一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形成了“六个百分百”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而所有的“百分百”,都是以基础课、拓展课、选修课、社团课、研究课、实践课等为具体载体,留出时空保障落实。

  面对新时代和新高考,每一所学校都要做“变与不变”的思考。为了不在变化中迷失,学校首先应当清楚自己要坚持什么。作为一所国内知名的传统重点校,因历史原因,我校生源质量比较好。同时,作为改革实验校和示范校,我们必须跳出“育分”的框架来理解“3+3”新高考,理解这一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和人本精神。

  很多学校都有实验班,而我校实验班是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要求创立的,首先是学生自主选择,然后才有学校选拔。我们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部分理科教学要求上超越高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内容学得更加深更加广。现在,由于正在把实验班成熟的课程和培养方法向全校推广,我校实验班的概念已逐渐淡化。我们还通过慕课、大学先修课程、暑期训练营等,增进学习时空和资源共享,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和相关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对学生高考升学未必有直接帮助。

  我们认为,高考是面向全体、面向大众的,一些重点学校完全可以跳出高考束缚培养卓越的学生,即通过学校丰富的课程实验与挖掘,通过课程改革建设多选择、个性化、高水准的课程,加大学生特长培育力度。这并不是要求学校在课时上做加法,而只需在固定时间里做好课程统整。当然,这需要学校具有创造性的勇气和智慧。

  新高考“3+3”的制度设计,是希望用高考指挥棒,引导学校实现更加公平、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更加尊重学生选择的教育。实施中,必须通过加强生涯与学涯指导来增强学生的选择能力,所以学校首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我校等级考“6选3”就曾经开出20种选择,每年不同选科组合数保持在18至20种。

  我校应对“3+3”新高考的主要策略有:加强师资储备,尊重学生选择,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加强选科调研,新高一合理组班,一年后适时微调;保持语数外教学稳定,选科课程小走班;坚持班主任制,不放松班级管理和德育,导师制作为补充;加强学涯生涯指导,试点学分制与绩点制,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记录和信息化监管,等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