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高中新课标联动高考改革 增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
2018-0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导读:必修课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

  时隔15年,中国将实行新一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教育部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上一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印发于2003年,教育部2013年启动相关修订工作,历经4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新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此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

  目的是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课标体现的是十九大对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新课标还注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衔接,推动“教”“考”“招”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习方式变革

  关于普通高中的定位问题,2012年前后曾有过争论。随着大学升学率的提升,当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普通高中是大学的“预科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高中教育的价值在于“激趣立志”。

  此次新课标对高中定位进行了明确。新课标提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在1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高中不只是为升大学的学生来做升学准备。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英语老师李杏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课标更加明确了高中教育的定位,更多体现了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这一导向之下,高中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比如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适应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

  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标是否增加了学习负担?从课程容量来看,新课标与2003年确定的课标保持一致,高中阶段学制仍为3年,每年52周,学生在3年期间至少修满144个学分才能毕业,学习容量不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在发布会上介绍,负担问题往往不是课程量本身造成的,而是重复训练、重复学习所造成的。这次课程标准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教学改革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比如强调尽量以实际情境来推动教学,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尤其强调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克服老师讲授,学生记忆、考试的模式,培养在复杂情境下,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遇到复杂问题也能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北京十一学校地理老师赵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以前更多讲的是规律、方法、定理,新课标减少了很多知识性的环节,比如地理科目,更多的是强调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突出“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更贴合当前的实际。

  王湛介绍,这次重要的改革是凝练核心素养,从育人角度考虑,不再是过去单纯考虑知识点。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变革,跟过去有多少个知识点、知识点难度在什么地方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考虑这个学科为学生未来必备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能做什么贡献。

  赵蓓认为,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至上”到当前多元化的体系,老师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问题在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应该如何界定?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个学科是否一定存在“核心素养”?按照现代教育理论,每个学生的天性都应该受到尊重,如果每个人都要求具备某种“核心素养”,是否与个性化相悖?这也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待解决的挑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