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兴趣与专业之间,路有多远?
http://gaokao.eol.cn/ 来源: 2005-08-29
眼下,全国数百万高考生已经被各高校录取。在这些步入大学殿堂的数百万学子中,有的如愿上了自己理想的专业,而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调查 | ||||
|
专业和自己喜爱的职业,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高校希望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毕业生,但却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专业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希望将来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却又未能进入相关专业学习。这种矛盾成为困扰各高校的一大难题。如何做到既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允许转专业,开设第二学位、双学位,大类招生,等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推出的各种形式都是为充分尊重和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志愿。
选定专业就定了终身
来自陕西的大二男生李岳从没想过将来从事钢铁行业,可他已经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读了两年。当初报考时,他感觉这专业“看起来很美”,就业率又挺高,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可进校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以前的“压力加工”、“轧钢”专业!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2.7%的学生在报考时,对自己要报考的专业不太了解,4.5%的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今年全国高校新增2442个本科专业,考生专业志愿的选择空间更大。而许多考生面对众多闻所未闻的专业名称却显得无所适从。
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志向,主要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或盲目跟风。现在的父母大都倾向于要孩子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社会上流行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孩子日后就业有保障。可上大学后,这些学生才逐渐发现热门专业并不见得适合自己。还有一些考生是由于接受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自己无意填报的专业。
武汉科大高教所副所长祁小梅研究员认为,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专业要求,这种专业和学生兴趣不搭边的现象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
政策放宽学生获益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各高校正在逐步推出各种措施,以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要求。
从2003级起,华中科技大学大部分本科生被分别列入信息学科、机械学科等5个大类平台中完成学业;在这5个学科大类平台内部,学生们通过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有望改变自己入学时的专业,而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毕业。
目前,该校信息学科大类和机械学科大类的2003级学生已实现了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90余名申请者转入各自满意的专业;2004级新生中约有1.5%成功转换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制定了转专业制度,根据分级、分类、分流培养的原则,允许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选拔考试选择自己确实感兴趣的专业。
这并非个别学校的做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着手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教学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机会。
不过,目前这些高校都对转专业的学生有比例限制,且对学习成绩要求较严,以保证他们转专业后能顺利完成学业。
改换专业路有多宽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对学生转专业不再作出具体规定,而由高校自主决定学生专业的调整。但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将对学生转专业完全放开。
武汉科大教务处副处长陈涛认为,如果任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可能导致一些实力很强的传统专业无人选报,而一些所谓热门专业挤爆,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给就业工作带来压力。另外,现有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别,若有较多的低分专业学生转入高分专业,有可能使高分专业的学生觉得不公平。
与对待转专业的谨慎态度相比,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大类招生”的探索力度。就湖北省而言,该省2002年只有几所试点学校,今年已增加了一批院校。目前,在鄂的武大、华中科大、中南民大、湖北大学、武科大中南分校等高校都按大类招生,采取“打通”加“分段”的培养方式。
“大类招生”即学生入学后首先按学科大类学习,一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这种“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为学生打下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培养方式也更为灵活。学生经过一两年学习和了解,往往能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
但有关专家也指出,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大类招生。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多门次的教学方案、雄厚的基础学科师资、充足的生源等,否则很可能达不到预计的培养目标。
另外,学生即使进入学科大类,一两年后仍面临专业选择的问题,能否完全实现本人意愿还是个未知数。前不久,武汉大学实行大类招生的5个学院的2003级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时,选择“农业水利工程”的学生明显少于选择“水利水电工程”的学生。这意味着,若某个专业方向填报者过多,学校仍将择优录取。
面对这种困境,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教育专家还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解决方式。还有一些高校推行第二学位、双学位制,许多大学生修读第二学位、双学位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从事着自己理想的职业。
掌上高招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订阅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