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高考|教育部宣布新增29种专业
2025-05-2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日前,教育部公布 2024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 1839 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 157 个,停招专业点 2220 个,撤销专业点 1428 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教育部同步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 年)》,增列 29 种新专业。新目录包含 93 个专业类、845 种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

  此次增设的 29 种新专业,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为更快响应国家战略,教育部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对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 “绿色通道”。瞄准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突破集中申报限制,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6 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共有 6.28 万个。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就业工作的联动,指导高校持续调整优化存量专业,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 2024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 年)》答记者问,一起来看 ——

  1.问:请简要介绍此次专业设置调整工作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有关要求,对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 号),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 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24〕1 号),把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作为落实 “以本为本” 的重要支点,扎实开展 2024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指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大专业调整优化力度。本次新增专业点 1839 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 157 个。同时,高校撤销专业点 1428 个、停招 2220 个。撤销、停招专业点数大幅超过增设专业点数,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2.问:教育部已正式确立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请问此次新列入目录的专业有哪些亮点?

  我们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主要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响应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 年)》有 845 种专业,包括本次增设的 29 种新专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我们以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再出新。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3.问: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如何兼顾快速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统筹优化专业结构和保障新设专业建设质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专业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一般在 7 月启动。近年来,教育部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管理,分类细化了高校申报增设专业的工作机制。

  一是针对一般专业实行预申报制度。高校申报增设专业,须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提前 1 年进行预申报。目的是推动高校加强规划,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本校办学条件等提前谋划新增专业。预申报制度为高校充分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条件,留出了时间和空间,有效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点设专业。

  二是针对区域发展急需专业,在集中申报时予以支持。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进行预申报的专业,如属于各省(区、市)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高校仍可申报。在 2024 年度申报工作中,超 2/3 的专业是 2023 年预申报的,另外 1/3 的专业未作预申报,但在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提交专业急需说明后,依然完成了专业申报。

  三是针对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专业,建立超常设置机制。对于中央最新部署、高度关注的战略领域,开辟相关专业设置即时响应 “绿色通道”,突破集中申报时间限制,主动指导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积极论证、筹设相关专业,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优先布局。比如,去年 9 月,在集中申报期之后,我们主动服务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6 所高校开展论证,超常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4.问:去年,教育部在 5 省市开展了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试点,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教育部大力推动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 多个省份建立本科专业建设差异化支持制度,将服务产业能力作为重要指标,优化专业监测评价体系,通过调整专业生均教育经费等举措,有的放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专业与产业的适配性。

  2024 年,我们重点指导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率先开展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提升工作试点。5 省(市)探索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围绕区域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 172 个跨校特色专业集群。重庆将全市高校 379 种专业与市 50 余个重点产业紧密对应,设计了专业支撑度评估指标体系。黑龙江全省高校 2024 年专业增撤调整比例达 29.3%,支撑重点产业的专业比例达到 74%。河南专门成立高校专业管理服务中心,超常布局新兴交叉专业 254 个。浙江提高与 “415X” 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生均拨款系数,推动省域高校专业调整比例达 31.4%。陕西面向省域高校发布 “引导发展清单”,直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数量从 2022 年的 1348 个增至 2024 年的 1602 个、增长 19%。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开展提升本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工作。

  5.问:对于下一步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有哪些考虑?

  一是突出理念引领,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小逻辑服从服务高质量发展大逻辑。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分析,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高校专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深入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对本科专业类、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等进行年度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支持高校对现有专业更新迭代、升级改造。

  三是加强宏观指导,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供需更适配。优化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研制发布急需领域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引导高校加快布局建设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专业。同时,强化专业建设与就业互促机制,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面对新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的志愿填报呢?

  重点关注新增专业,把握国家战略方向

  此次专业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维导向。根据教育部最新政策,新增专业主要分为四大类,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可重点参考以下方向:

  第一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专业

  包括区域国别学(国际关系研究)、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服务 “双碳” 战略)、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强国建设)、健康与医疗保障(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这些专业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第二类:面向科技前沿专业

  涵盖智能分子工程(新材料研发)、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高端医疗设备)、时空信息工程(北斗导航应用)等。这些专业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第三类:适应市场需求专业

  如国际邮轮管理(邮轮产业发展)、航空运动(低空经济新业态)等。这类专业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就业针对性较强。

  第四类:人工智能赋能专业

  包括人工智能教育(智能教育应用)、智能视听工程(媒体技术革新)、数字戏剧(文化科技融合)等。这些交叉学科专业体现了 AI 技术对各领域的深度赋能。

  建议:在选择这些新增专业时,考生既要考虑国家发展大势,也要评估自身兴趣特长。同时要重点关注开设院校的学科实力,比如选择北航的航空航天类、同济的土木工程类等具有传统优势的高校相关新专业。此外,建议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如沿海地区考生可侧重海洋类专业,制造业发达地区可关注智能工程类专业。

  警惕撤销 / 停招专业,规避潜在风险

  2024 年全国高校撤销专业点 1428 个、停招 2220 个,主要集中在以下类型:

  传统过剩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等。

  就业率偏低专业:部分高校的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等。

  重复设置专业:同一区域内多所高校开设的同质化专业。

  建议:

  查询目标院校近 3 年专业撤销情况(可通过教育部官网或学校招生网)。

  避免填报已列入 “停招” 名单的专业,防止入学后培养资源缩水。

  参考区域产业需求,选择适配度高的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特别关注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比如长三角地区的考生可优先考虑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可侧重能源与交通运输类专业。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教育、智能分子工程等,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理科生可关注 “AI + 工科” 组合,文科生则可考虑 “AI + 人文艺术” 方向。

  小 Tips

  在实际填报志愿时,建议采取 “冲稳保” 的梯度策略:可以冲刺新增的战略性专业,选择一些传统优势专业作为稳妥选择,同时保底一些就业率较高的基础性专业,仔细研读高校招生简章中的专业培养方案。

  对于有考研计划的考生,建议优先考虑基础学科;而打算直接就业的考生,则更适合选择应用型较强的专业。

  最后要提醒的是,志愿填报要结合考生个人兴趣和学科优势,避免盲目跟风所谓的热门专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
    SRC-601487098 2025-05-27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5-27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