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贫困以外的问题
http://gaokao.eol.cn/ 来源: 2006-08-14
谁能知道,贫困大学生孤独的背影后有多少辛酸?
故事一
张文娟:
年年拿奖学金, 但始终找不到方向
张文娟是学生处老师推荐的。
虽然叫不出她的名字,但老师对她的评价却很好,“自立!四年的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还年年拿奖学金”。
张文娟在团委办公室做兼职,老师都很喜欢她,她也成为老师心目中贫困生自强自立的代表人物。 “海南大学,中文系,除大四奖学金没有发放外,前三年分别获得三、二、一等奖学金”,张文娟的简历简洁明了,即将毕业的她正面临着找工作。
“大学有很多遗憾,但如果让我重新来过,可能还是这样,每一天都要为自己明天的生活奔波。”张文娟说她的整个大学都在“忙”中度过,周末忙着作家教,暑假要为下学期的生活费打工。
大一那年暑假,她没有回家,想留在海口挣生活费。放假的第一天,她就到了大英天桥下,可四五天过去了,她手中的“家教”牌子却始终无人问津。张文娟说,最窘迫的是,一天她正举着牌子等工作的时候,恰巧遇到了大学的英语老师。老师问她是否找到工作,自尊心很强的张文娟竟脱口说出“找到了两份家教的工作”。
大一的暑假,张文娟没有找到一份工作。最终,她不得不向同宿舍楼一个并不熟悉的留校同学借了200元。张文娟说,“没钱的日子真的是太恐怖了”。
即将毕业,张文娟第一次计算了自己大学的收支。大学四年的生活费平均每月300元,共计14400元,加两趟回家花费1500元。“这些钱都是我自己赚的,学费用奖学金充抵后,我还差4000元。”
可如今,这余下的4000元学费又一次成为决定张文娟命运的关键因素。“有一个去泰国支教的名额,我的各方面条件都合适,但因为要出境,规定必须得先交清学费”,张文娟说。
张文娟表示不想失去这次机会,虽然她不知道支教一年后回来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故事二
兰丽:
勤工助学机会不多,对补助产生依赖
昌江黎族女孩兰丽,大学四年她始终没有与贫困分开。同时因为挂科,她还面临着不能毕业的危险。
兰丽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她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如今都没有上学,在外打工。
上大学之后,兰丽真正感觉到了贫困的滋味。仅仅是生活费已足以压垮父母亲,学费只能靠自己不断地在老师那里争取贫困补助。
兰丽曾试想去做家教,做兼职,但机会并不多。
大一时她去天桥上找家教,一连站了几天,也没有找到一份。靠家教来维持生活的梦想总是一次次的破灭,兰丽最终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
她也曾替厂家发过一些广告,但这样的机会只能靠运气。
“我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各种补助上,我没有其他的选择。”兰丽说每一次学校有补助,她都会竭尽全力去争取,因为没有比她更需要的人了。
“大二时在争取贫困贷款时,老师当着班上四十几个同学的面,对我说‘你成绩不好,没有资格’。”兰丽说当时自尊心确实受到伤害。
“有时自己也觉得很丢脸,但我没有办法,我父母也没有办法。”兰丽说不知道是自己慢慢的麻木,还是对补助产生了依赖心理。
“社团活动?我很少参加。”兰丽说自己真的没有太多自信去人多的场合。
“现在大家都在找工作,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兰丽说自己还没有参加过一次招聘会。
“也不敢再回村里了,害怕父母失去自豪,害怕村里人说长道短。”兰丽说欠的上万元贷款也不知道何时能还清。
社会学者: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还可怕
贫困大学生因经济方面承受着超荷压力,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朱华杰长期关注和研究贫困生群体,他认为“高校贫困生现象”是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和学生忧心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
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学生中,绝大多数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他们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这种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朱华杰认为,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后者也许更为重要。
高校在贫困生进校后,首先要全面准确掌握贫困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同学进行个别交流。
其次应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开展爱心主题活动。组织他们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贫困生学生社团。例如在南京大学,由贫困大学生组成的天健社、爱德协会、勤工助学研究会等社团将贫困生组织在一起,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来源:海南日报
掌上高招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订阅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