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高考成绩不理想 看古代落榜者做些什么?
2016-07-21
中国质量新闻网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子的话能被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那是因为“十年寒窗苦,一朝扬墨香。”扬墨香之时,大概是“人生四喜”之一——金榜题名时。

  然而,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只有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很底。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杜佑在《通典·选举六》说:“开元时每年录取的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据《文献通考》:“玄宗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到二十七人。”所以,能考中进士的,大致相当于现在各省高考前三名。

  被录取进士的人,自然不为吃穿发愁,而那些名落孙山或做了官又被贬或辞职的读书人,一无体力,二无专业,他们是怎么生存的呢?龚自珍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我感觉那是相当的精辟,但也很不全面。

  名落孙山者,比较体面、相对有保障的职业当属“师爷”。师爷的身份不是考取进士后的朝廷命官,既没有政府编制,更不占领导职数,无正常上升空间,是地方官员自己出钱聘用的“幕后参谋”,职责是协助官员参谋处理政务。

  古代为何会出现“师爷”这个职业呢?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官员,多是科甲出身,他们学的是“四书五经”,擅长写八股文,少数是没读书、靠“纳银捐官”才走上仕途。一旦要他去征粮收税、审人办案、送往迎来、上报拟稿、下发告示等,脑袋可能是一盆浆糊,考取功名者毕竟凤毛麟角,而那些名落孙山者,是读书人中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中有些人既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也有在落榜后被迫闯荡江湖积累的宝贵经验,处理这些政事可谓游刃有余,正是出任师爷的不二人选。

  能干上师爷,当属落榜群体中的佼佼者,如果你还是书虫,没有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积累实践经验的书呆子,相信没哪个官员愿意出钱聘你。尽管师爷属于政府的“三无”人员,但毕竟属于官员聘用,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不仅如此,由于古代科举考试大多没有年龄限制,仍有继续参加科举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得以转正的机会,即使不再想博取功名,也可以活得很滋润,比如历史上“绍兴师爷”就如雷贯耳,“无绍不成衙”不仅说明绍兴盛产“师爷”,也反映出师爷也确实算是“香饽饽”的职业!

  一般而言,州县官员聘请的大多有江湖经验的秀才,各省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师爷是高级师爷,他们至少是个举人。在经济上,师爷从聘他们的地方官领得的薪水,一旦入幕,行政机关运转起来,他们自会按行规收取不菲的收入。不仅如此,师爷名义上是“佐官而治”,实际往往是“代官出治”,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7-08-09
中国教育在线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