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对象
已经参加2025年我省普通高考或中职升学考试且未被录取的考生和符合我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可参加2025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单考单招录取(以下简称“单考单招录取”)。
二、考试科目与方式
单考单招录取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具体如下:
(一)文化素质测试
1.参加2025年普通高考和中职升学考试且未被录取的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以2025年普通高考和中职升学考试成绩为准。
2.未参加2025年普通高考和中职升学考试的应往届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含技工学校)、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人员,由招生院校统一组织文化素质测试。文化素质测试由招生院校以笔试形式在本校举行,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场进行,测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测试说明由招生院校于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二)职业适应性测试
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由招生院校结合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学生意愿和特长,组织职业适应性测试。各招生院校可针对具有体育、艺术等特长考生制定专门测试办法,以提高体育、艺术特长考生报考普通专业的积极性。
三、报名与考试
(一)报名方式及时间
所有参加单考单招录取的考生均须参加普通高考报名,报名工作按照《关于做好2025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甘招委发〔2024〕14号)执行。其中参加单考单招录取的考生报名时间为2025年8月1日至5日,报名地点在考生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已经参加普通高考报名的考生不再另行报名。
考生报名并提交后,打印《2025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单考单招考生报名登记表》(见附件4)一式三份。
应往届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报名资格由考生就读学校所在地县(市、区)教育部门统一确认。应往届技工学校毕业生报名资格由考生就读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所属人社部门统一确认。下岗职工报名资格由考生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人社部门统一确认。农民工、高素质农民报名资格由考生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确认。退役军人报名资格由考生落户所在地县(市、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统一确认。
(二)考试
单考单招招生考试由考生所填报志愿院校组织,考试须于8月18日前完成,具体时间由招生院校公布。
四、体检
单考单招考生体检工作由考生录取院校负责实施。考生录取后,凭录取通知书按照学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体检。院校可凭体检结果按照招生章程专业受限要求对考生录取专业进行内部调整。体检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参照省招委会《关于做好2025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的通知》规定执行。《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表》由招生院校负责装入学生档案。
五、志愿填报与录取
(一)志愿设置
单考单招录取设置1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设置6个专业选项和1个专业调剂选项,不征集志愿。
(二)志愿填报
单考单招录取采用网上填报志愿,考生登录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s://www.ganseea.cn或https://kw.ganseea.cn),根据网站提示进行志愿填报,志愿填报时间另行通知。
参加单考单招录取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间截止后不再安排补报。
(三)录取
各招生院校在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管理下,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专业和录取方式,于8月22日前完成录取,并连同考生成绩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
1.参加过甘肃省2025年普通高考及中职升学考试且具有成绩的考生,按照不低于报考院校2025年高考录取第一次投档相应类别(普通类分物理、历史类,中职升学考试分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工业类、土木水利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教育与文化艺术类八大类)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求,由招生院校线上择优录取,其中在高考高职(专科)批录取过程中第一次投档及两次征集志愿投档均未满额的院校除外。高校名单在填报志愿前公布。
2.参加招生院校统一组织文化素质测试的考生,由招生院校按照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3.单考单招招生计划按照参加过甘肃省2025年普通高考及中职升学考试且具有成绩的考生和参加招生院校统一组织文化素质测试的考生的报考比例进行分配,当某一类别考生数量不足时,计划可向另一类别调剂使用。
附件4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1
徐州医科大学
2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历年分数
3
湖北科技学院
4
保定学院
5
廊坊师范学院
6
四川旅游学院
7
河南工业大学
8
云南农业大学
9
西南医科大学
10
川北医学院
11
晋中信息学院
12
河南工程学院
13
贵州理工学院
14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15
南通大学
16
西华师范大学
17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18
玉溪师范学院
19
康复大学
20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