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北大学专业简介
2023-07-22
掌上高考官方
作者:掌上高考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专业介绍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是依托“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在中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设立的本科专业,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和明确的市场需求,是山西省一流专业。目前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生深造提供宽广的平台;专业依托“火炮自动武器和弹药工程”山西省重点学科、“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山西省兵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优势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实践平台。依托该平台可开展火炮与自动武器系统分析、结构设计、测试与控制技术及民用机械设计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武器系统及其子系统综合设计、产品研发、实验测试和工程管理等能力,以及具备机械工程等相关民用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能在国家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部队、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火炮、自动武器以及机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和管理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火炮自动武器概论、弹道学、自动机结构设计、反后坐装置设计等

就业方向:国防军工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普通机械类企事业单位。

武器发射工程

中北大学“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始建于195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军工专业之一。本专业目前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专业、山西省特色专业,现已形成了以单兵、陆基、舰载、航空、车载武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特色。专业依托中北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火炮自动武器和弹药工程”山西省重点学科、“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高射速发射理论与技术特色学科实验室”等优势科研教学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武器发射系统结构设计、发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发射流场动态模拟、弹道学、武器测试技术、民用机械设计等基础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专业平台。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武器发射系统理论、战斗载荷发射和控制技术以及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民用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较好的人文社科和管理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武器概论、弹道学、发射系统结构设计、武器动力学、发射系统实验技术、武器发射可靠性基础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管理部门和部队,从事武器系统以及机械系统的分析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中北大学于1958年开始设置“弹药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1961年,为加强常规兵器专业建设,中央军委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该专业教师、学生、仪器设备等全部迁入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成立“弹丸设计与制造”专业,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办学实力。文革期间因校改厂停止办学,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将“弹药工程”和“爆炸技术及其应用”合并为“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

六十多年来,历经艰辛,几经波折,本专业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军工特色专业之一,形成了以“弹药工程技术”和“民用爆破技术”为特色的两个专业方向,建设成为了国家管理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专业、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山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和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拥有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本科专业、弹药工程与毁伤技术硕士点、兵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弹药工程方向)博士点,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部办学层次的能力,是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山西省优势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方向,在国防行业和民爆行业享有“人才培养摇篮”的美誉。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中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之一,其前身为引信技术专业,1961年由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转入我校。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70年5月学校被迫停办,直到1977年学校复校,1978年引信技术专业恢复招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引信技术专业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来的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鱼雷水雷工程专业、火控与指挥系统工程专业及引信技术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更名为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是以兵器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宽口径专业,目标是培养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领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探测制导与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科技与工程管理工作。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新工科专业无具有介绍

装甲车辆工程

装甲车辆工程专业是山西省一流专业,依托“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定向培养基地,多年的就业率都维持在90%以上;建设200平方米“装甲车辆性能与控制实验室”,依托该平台可开展装甲车辆总体技术、动力传动系统优化与匹配、悬挂系统振动与控制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装甲车辆总体、动力传动、行动装置、行驶控制、车载武器以及机械设计、机械振动等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管理部门和部队从事装甲车辆总体以及分系统的分析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研究型高级工程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力学。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动机构造与原理、装甲车辆构造与原理、装甲车辆行驶理论、装甲车辆设计、车载武器概论、车载武器总体设计、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从事装甲车辆及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试验等工作,也可从事普通机械、汽车的设计和制造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西省首批品牌专业。近年来,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奖四项、教育部科技二等奖二项、国防科技技术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开发专用设备与系统十余种。填补了我国仪器设备领域的空白,取得了一系列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现代传感技术、微机原理与微控制器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随机信号分析、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及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厂、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及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工

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西省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学科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制造、设备运营管理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微处理器及其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光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及相应课程的工程实践环节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电信运营商、工厂、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及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通信工程研究与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与通信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测控技术、信息传输、处理、识别及现代通信系统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或专业营销及管理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山西省特色建设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光电信息方向和技术光学方向上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具有综合运用光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基础、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信息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光电检测技术、光电系统设计基础、光电成像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学设计及CAD、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控制理论基础、光纤通信技术、电视原理与技术及相应课程的工程实践环节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能力,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机关以及现代光电信息企事业等部门从事光电工程、光通信工程、激光与光电检测、图像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科学研究、教学、设备维护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光电信息等方面的宽口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光学与光电信息系统、无线电技术与设备、通信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教学等工作。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电子线路(高、低频)、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应用光学、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微波技术基础、光纤通信与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电视原理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机关、部队等部门从事电子信息、光学与光电信息、通信、计算机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管理、教学及设备维护等工作。

信息对抗技术

培养目标:信息对抗技术专业重点培育信息探测与防御及其决策支持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可适应地方和国防需要、基础扎实,具备电子、信息和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能在科研单位、信息产业及其使用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及线路、雷达原理、电子对抗技术、计算机对抗技术及相应课程的工程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学生可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信息管理和安全防护工作,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厂、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理工为主,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医学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医学与信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医学电子与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调试、应用与维护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在医学影像技术、医疗仪器设备、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维护、教学及管理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信号处理、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应用、医用传感器、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及设备学等课程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医院影像设备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关、部队等部门从事医疗器械、生物医学、电子、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设计开发、教学、市场、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现代信息系统和智能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设计、开发、集成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以及信息交互、云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培育能在信息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及国防部门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信号及大数据云处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覆盖了原电子信息类多数专业及智能信息处理等专业内容。

主干学科:电子学科、信息与通信学科、计算机学科

主要课程:电路与系统、信号与线性系统、统计信号分析、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基础、通信原理、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字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机关、部队等部门从事电子信息、通信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产品设计、教学、开发及维护等工作。

人工智能

培养目标:面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等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信息智能感知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学科、计算机学科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方法、人工智能导论、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机器学习、信息融合与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实践、智能信息感知综合实践、计算智能综合实践、“人工智能+”综合实践等。

毕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机关、部队等部门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信息智能感知、计算智能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应用和项目管理工作。

经济学专业(投资方向)

培养目标:掌握现代金融投资的原理与方法,具有从事企业投资、融资理财等的操作能力的人才。

主干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金融学

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中国近现代经济简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

主要实践教学:统计、计量分析软件应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主要专业实践能力):股市期市模拟操作、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综合实验

经济统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熟练应用统计专业方法和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

主干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

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

主要实践教学: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

主要专业实验(主要专业实践能力):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对外交流,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从事国际贸易政策研究、国际化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应用经济学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海关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

主要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大型综合实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设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等。

主要专业实验(主要专业实践能力):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国际结算、海关实务、国际投资学等实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现代管理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网站设计与制作、管理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高级程序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训(包括企业沙盘模拟对抗、企业经营实战演练、管理软件erp应用实训等);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或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核心课程:现代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经济法、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劳动法、社会保障概论、物流管理、劳动经济学、人才测评、供应链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市场营销学实验、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运筹学实验、运输与配送实验、人才测评实验等。

市场营销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人才。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

核心知识领域: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市场营销、销售管理、现代广告学、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

主要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主要专业实践能力):商务谈判实务模拟、营销管理电子对抗、企业沙盘模拟对抗、企业经营实战演练等。

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核算、理财、管理、法律、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理财、金融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核心课程:现代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信息系统、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收筹划、经济法、税法等。

主要实践教学:手工会计单项实训、手工会计综合实训、中级财务会计软件系统、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管理会计学课程设计、财务分析实训、证券投资分析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会计学原理、财务信息系统、证券投资分析等。

工业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能力,能够在现代企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业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运营服务管理、生产实践及教学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基础工业工程

核心课程: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学基础、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成本会计、人因与安全工程、质量工程、物流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等。

主要实践教学:运筹学课程实验、物流工程学课程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实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企业经营实战演练ERP软件实训、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高级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

软件工程:

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和山西省高质量发展在高端装备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人工智能、网络与信

息安全、移动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信创产业、融媒体等应用领域的核心需求,培养系

统掌握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软件

维护、软件服务等方面研究和开发能力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智能产品装配、调试,智能装备制造与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可达到如下水平:

1.具备智能装备设计开发、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能力,适应本专业领域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2.具有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在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具有从业竞争力或进一步学习深造;

4.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能够胜任在团队中担当的角色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

5.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能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地下非开挖工程机械、精密机械装备等领域,培养系统掌握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关实践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五年:

1) 能够运用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具有从事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基本的生产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控制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机械工程领域里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流体力学、液压传动与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程与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含PLC)、电机与电力拖动、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等。

包装工程专业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金工实习、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机械工程综合实验、工程机械实验、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包装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涉及的核心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包装防护原理和技术、包装设备与包装制品的生产及印刷工艺,具备包装设备系统分析、设计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设计部门、包装设备及包装制品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设备系统设计、包装工艺、生产、质量检测、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包装机械、包装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在包装工程领域里从事设计、制造、工艺、科学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包装机械、包装材料学、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运输包装、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包装印刷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训、金工实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计算机应用、包装工程综合实验、生产/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工业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技术基础,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将人力、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加以综合,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与优化的创新能力;具有组织、决策、计划、控制和实施的管理能力;能够在现代企业、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业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运营管理、服务管理、生产实践及教学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五年:

1) 能够运用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现实中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问题的能力;

2) 具有从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能力,能够胜任项目经理职责或教学科研工作;

3) 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跨职能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生产与服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优化和创新的初步能力。

核心课程: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应用统计学、成本会计、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机械制造工程学、工程经济学、企业信息化技术、人因工程、质量工程导论A、物流与设施规划、工业工程导论、生产计划与控制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军训、金工实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实训、课程设计和实训、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应安排45周以上。人因工程实验、运筹学实验、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质量工程导论A实验、企业信息化技术实验、物流与设施规划实验、生产与计划控制实验。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过程原理、装备与控制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想,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从事过程装备、机械装备、化工工程、能源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的设计、研究、开发、制造、监测诊断、控制及管理工作,具有较宽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适应化工、机械、石油、能源、医药、冶金、轻工、环保、食品、制冷、设备检验、劳动安全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毕业后五年:

1)能够运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过程工业中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问题的能力;

2)具有从事过程装备和过程系统的设计、改造、控制、监测、诊断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对复杂生产服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跨职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各种过程装备的设计方法与监测诊断控制技术;具有对过程设备和系统进行开发研究、运行维护、技术改造、成本估算及管理决策的能力;具有对过程工业状态监测、控制和诊断系统进行设计、改造和管理的能力。

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A、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监测与诊断等知识领域。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公益劳动、军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毕业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过程装备拆装实验、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物理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过程设备设计实验、过程流体机械实验、过程装备监测与诊断实验等。

工业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与应用能力,能在现代设计与制造企业(如医疗、旅游、机械、通讯、家具、汽车等)、及科研教学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和展示设计、科研或教学工作的工业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工业设计的原理、程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适当处理工业设计与环境、用户、市场、功能、造型、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综合表现在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

工业设计概论及方法、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产品效果图、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产品结构设计、平面设计软件、工程软件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专题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军训、金工实习、社会实践、工程设计软件的操作实验、构成、模型和效果图实训、产品设计和专题设计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机械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工程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等为技术基础,培养具备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测试与使用的基本能力;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及机电设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五年:

1. 能够运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将机械、控制、电子以及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应用于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过程,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现实中复杂机电工程问题的能力。

2. 能够对机械结构特性、信号测量、运动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具有从事机电设备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测试、开发、应用和集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项目经理或教学科研职责。

3. 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机电行业跨职能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并发挥有效作用。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在行业领域能积极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基本训练,培养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设计、制造、服务,以及性能测试与仿真、运行控制、生产过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测试传感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实践、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生产/毕业实习、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电工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数控技术实训、低压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工业机器人编程实验、振动测试及仿真实验、专业大型实验周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未来机械领域工程人才的需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及机械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习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五年:

能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并在工作中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各种知识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控制和机械生产领域的技术实施方面的工作;

具有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工程决策能力、自学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具有较好的团队工作能力,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

能够进行设备调试、设备维修及常用机床及测量仪器操作;具有对设备、产品进行测试分析的意识,能够对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数学、物理学、力学、电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接受实验技术及机械工程师等方面的基础技能训练,具备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机械零件制造及机械自动化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学、机床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践、金工实习、大学物理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床设计训练、机械制造工程训练、数控制造技术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1981年中北大学设立了“兵器测试技术”专业,该专业于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后,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该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7年,在全校率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并于2021年通过中期检查。在2020年金平果排行榜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中本专业在240所高校中排名第10,属于五星专业,是前10名中唯一一所非双一流高校。

专业面向特种传感及动态测试、测控系统集成、仪器仪表设计与应用领域,培养系统掌握非电量测量与控制基本理论、传感器原理、测控电路设计的工程基本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每年计划招生人数220-260人,现在校本科生人数900余人。目前有专职教师49人,其中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杰青1人,优青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其他包括“三晋学者”、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在内的省级人才称号20余人,其中博士占比91%,高级职称人数占比78%。目前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支撑,拥有专业实验室11个,仪器设备500余台套,近三年累计教学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专业学生近五年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80余项,其中国际大奖8项,国家级奖60余项;申请大创项目70余项;申请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多项创新成果得到山西青年报、山西晚报等主流媒体的综合报道。毕业生的考研率达到了38%,就业率近95%,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每年招生约150人,在校本科生656人。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9人,硕士学位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15人。

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测量”教育部工程中心、山西省新型工业总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科研平台、1个电子系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包括9个专业实验室,面积约1150平米,实验仪器设备约2600台套,资产近2000万元。

专业面向深空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极端领域电子系统测试需求,近三年承担航天院所等各类项目130余项,总经费1.79亿,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宫号”发射试验等航天重大工程中。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微电子学专业2003年获批并于2004开始招生,2013年专业更名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目前每年招生约150人,在校本科生590余人。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21人,教师队伍中获得国家、省级人才称号28人次。本专业对应的学科“微电子学”曾获得国防科工局“国防特色专业”支持。

本专业在2013年重新布局专业方向,在保持原有微纳传感器设计制备应用方向特色的同时,增强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专业方向培养能力。通过增设课程、加强综合实训和实习等环节,使本专业学生做到“了解领域,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全程实训,打通出口”。兼顾学生学术和应用型能力培养,通过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学生竞赛、校企合作项目保障学生就业出口。2019年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成为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学院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之后,第二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2020年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三年以来考研升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专业领域名校研究生超过40人,另外为紫光国微、天津飞腾、威讯联合等国内国际知名微电子企业培养大量应届毕业生,多次获用户单位好评。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2020年我国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也是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应运而生的一门新专业。专业获批于2020年,2021年开始招生。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国家“973”专项获得者4人、国家“863”专项获得者4人。

本专业主要均围绕“感”和“知”两个关键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感”就是针对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等检测环境信息,“知”就是将检测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合理正确地处理并应用。物联网、机器视觉等技术拓宽了“感”的宽度,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则增强了“知”的深度,而仪器类专业为物联网提供源头传感,为人工智能提供源头数据。

专业目前拥有“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研究成果服务于智能矿山、智能海洋、智能医疗等国家重点项目和民用领域,涉及航空、航天、兵器、石油、船舶等各个行业,成为我省智能仪器仪表和测试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20年获批,2021年开始招生。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者11人,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95%。该专业教师的应用型研究围绕集成电路设计的内涵发展,重点开展ASIC专用集成电路及SoC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凝炼形成稳定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为山西省半导体产业集群及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输送人才。

本专业面向集成电路领域,培养系统掌握集成电路工艺、器件、电路、版图以及从系统规划到系统实现的集成系统设计与应用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依托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现有的实验教学中心,重点提升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开放式实验室。拟在2020年采购半导体测试仪、少子寿命测试分析仪、超微机工作站等实验教学设备。

英语(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兼学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法律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系统科学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外籍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修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导论、英语词汇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选读、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就业方向: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艺术、法律、旅游等部门。

法学(本科学制4年 法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互动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法学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国际法。

主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主要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

广播电视学(本科学制4年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新媒体时代传媒需求为导向,依托中北大学深厚工科底蕴,在“主专业+微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指导下,以“智慧新闻”、“数字影像”为培养特色,着力打造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敏锐社会观察力与开阔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全媒体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毕业学生不仅胜任各类新闻媒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采编、摄影摄像等工作,而且掌握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作品生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等新技能,能够从事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相关各类工作。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图片编辑、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深度报道、纪录片创作、创意写作、短视频制作、网络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网络舆情调查与分析,等。

就业方向:可在电台、电视台、报社、新闻网站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报道、活动策划等工作,还可在传媒公司、广告公司、以及各类企业从事新媒体运营等工作。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始于1953年建办的火炸药及火工品制造专业,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以培养具备从事火药、炸药、烟火药等含能材料,火工品、烟火装置、民用爆破器材等相关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专业目标。经过近60余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人。

本专业依托的校内实践基地有:地下目标毁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国兵器工业传爆药性能检测中心实验室、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实验手段先进,仪器设备300余台套,价值3000余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构建了以化学、燃烧爆炸力学、火炸药化学与工艺学、火工品原理与设计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火炸药、火工烟火技术两个稳定的培养方向,其中传爆药、反应装甲装药、发射药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自专业开办以来,为兵器、航空航天、核工业、民爆等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安全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1984年设立,1985年开始招生,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七所高校之一,为国家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1991年获得了兵器安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后经学科调整,兵器安全技术并入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2000年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了使学科进一步拓展并向地方经济服务,2000年申报成功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点,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安全科学与工程”调整成为一级学科,我校也成功申报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适应性强,思想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从事系统安全理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与评价的复合型管理与技术人才为专业目标。经过近30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专业2002被批准为国防重点专业,2005年评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评为山西省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

本专业依托的校内实践基地有:化工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地下目标毁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山西省防火防爆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兵器工业传爆药性能检测中心实验室、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实验手段先进,仪器设备100多台套,价值600多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构建了以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防火防爆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武器安全及防火防爆、建筑安全工程两个稳定的培养方向,其中武器安全及防火防爆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自专业开办以来,为民爆、兵器、航空航天、军队、建筑、公安消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技术与管理高级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环境工程专业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被评为中北大学校品牌专业,2006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被评为校特色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510m2,分别是环境监测、仪器分析、生态工程、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废处理、土壤治理及环境微生物8个实验室。

近年来通过引进人才,逐渐形成了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团队,学科特色逐渐明显。本专业现有教师25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18人,有4人博士在读。本学科特色之一:以化学、化工为基础,服务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形成了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环境功能材料研究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本学科特色之二:立足山西煤炭开采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土壤污染等实际,形成了生态恢复治理和土壤修复的研究方向,为山西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和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科阶段分两个专业方向:方向一为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培养学生水、气、固污染控制和处理的工程设计和调试运行能力;方向二为环境生态工程,主要培养学生土壤污染修复、生态修复和重建的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能力。

硕士研究生阶段现有3个研究方向:(1)污染控制与废物资源化技术;(2)环境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3)环境微生物技术应用。

土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无简介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赓续兵工,由导弹、火箭弹设计、火箭发动机设计和发射装置等研究方向发展而来。2009年获批招生资格,2010年首次招生,2017年获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本专业以飞行器设计核心学科为基础,吸收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学科设计优化、大型飞机设计和仿真技术等先进技术和理论成果,研究涵盖通用航空以及新型飞行器设计理论、飞行器先进设计思想与概念、飞行器计算机辅助设计、飞行器气动设计、无人飞行器自主智能技术等。

中北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现有中北大学无人机创新实验中心、飞行器设计与仿真教研室,地面颤振实验室(气动弹性干风洞)、多架次飞行编队与控制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平台。本专业共有教职员工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项目,航空支撑基金,大飞机关键构建子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在校本科生420余人,研究生30余人。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等校建立交换生项目。本科生升学率和就业率达95%。本专业教职员工一直秉承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校风校训,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为建设高水平学科的目标努力奋斗。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于2003年设立并开始招生,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传承中北军工基因,开启空天报国志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立足于航空航天,服务于通用航空领域,采用OBE育人理念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与工程素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及高度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国防使命感,系统掌握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积极跟踪适应全球性行业发展,学习、掌握和探索新兴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在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和部队,能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工程管理、使用维护、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科技管理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75%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

本专业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精密塑性成形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省部教学科研平台,以及本专业拥有的无人机创新实验室、飞机大部件数字化装配实验室等3个校级实验中心,开展学生的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培养。分别与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5721厂、山西通用航空无人机公司等企业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为学生指导工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培养工作成就斐然。到目前为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600余名,就业主要分布在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其中30多人已经成为本单位的中层领导或技术骨干。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在航空航天国防领域和通用航空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正逐步发展成为培养“先进制造、智能空天”新业态的主力军。

工程力学专业

综合介绍:中北大学力学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和工程力学一级硕士点,具有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国防特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学校筹办工程力学专业;2002年,申报成功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3年申报成功工程力学二级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经有各类毕业生1100余人,毕业生就业良好,社会需求较大。

师资队伍:经过不懈的努力,力学学科沉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一支具有兵工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学科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高工1人,45岁以下专任教师18人(占总数78%);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1人,中北大学校级教学名师11人。有多名教师在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兵工学会等全国性学会任职。力学学科注重国际交流,已有8人次出国交流的经历。

专业优势: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 1800 余平米,仪器设备总价超过 1300 万。近五年内主持和参与项目 29项,总经费 890 余万,其中 6项国家基金、9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承办国内学术交流会议 1 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10 余次。共出版教材 4部,出版专著 2部,近 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60篇,其中 SCI收录 15篇,EI收录 16 篇,发明专利 20 余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基础力学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山西省示范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为校级示范实验室。

荣誉:(历年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

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山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山西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

全国第五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项;

兵工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与先进实验手段,具备力学建模、工程计算和设计试验的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以及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

主要课程:主修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有限元法、塑性力学、有限元软件应用(ANSYS)、计算机高级语言(C、FORTRAN)、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应用(ADAMS)、PROE、CAD、MATLAB软件、以及与机械和土木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等。

就业方向: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考研率25%左右。毕业生主要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电力工程、土木工程、装备制造、汽车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结构设计和计算仿真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已有不少学子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历年都有学生被免推或考入国家双一流重点院校如:中科院力学所,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力学相关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2001年,主要学习水泥混凝土、陶瓷、无机晶体、复合材料等各类新型无机材料与传统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制备工艺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材料的生产原理、工艺过程与设备,各类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技术开发、工艺设计、质量评价和性能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旨在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开发能力及材料性能与结构检测评价和工艺设计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毕业生适于到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的公司、企业、研究与设计部门、高等院校、国家机关等从事管理、产品设计与开发、各类材料检测、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无机非金属粉体材料方向,依托无机非金属粉体材料研究室,主要涉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建材化应用、水泥及水泥基材料(混凝土、砂浆)制备及功能化研究、水泥基材料用外加剂和纳米材料等研究方向,2006年与太原智海企业集团合作成立了中北大学-智海企业集团水泥混凝土技术研发中心;二是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方向,依托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室,主要涉及高性能陶瓷、功能陶瓷、陶瓷材料的成型与加工和功能纳米材料等研究方向,2007年成立中北大学先进陶瓷研究中心。

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室、先进陶瓷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智海企业集团榆次水泥分公司、秦岭水泥集团、山西省玻璃陶瓷研究所等十余个实习基地。

现有全日制本科8个班,三百余名学生;教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具有硕士学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中北大学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特色专业,始建于1980年,成立之初为橡胶与塑料工程专业,是山西省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材料类专业。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原来一直隶属于化学工程系,2006年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本科专业。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本专业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色专业,校级品牌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校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4名,教授级研高工1名,副教授6名,70%具有博士学位,每年为国家培养本科生120余名,硕士20余名。本专业拥有塑料工房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980m2,仪器设备总值达750万元,较好的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了包括“973”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科研经费达2000万元。现有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新型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基础,掌握塑料和橡胶的制备、改性、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事塑料、橡胶的合成、成型加工及材料改性和研究开发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从事教学、研发、生产管理、理化测试等工作。近年来,本专业紧紧围绕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条件、开展教学研究,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也逐年提高。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原太原机械学院二系的23(铸造)、24(锻压)专业,其中23专业成立于1982年,24专业成立于1984年,1985年成立五系,原23、24专业分别为53、54专业,在1986年成立了55(焊接)专业。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进行调整,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院原有的53铸造、54锻压、55焊接专业进行调整与整合,成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有液态成型、塑性成形、焊接三个专业方向,确立了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30余年的发展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管及山西省品牌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专业。具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本专业现有教师31名,其中教授14名(其中博导6名),副教授14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90.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66.5%,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有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山西省教学名师。被评为三晋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省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目前具有“镁基材料深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铸造新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铸造研究中心,中北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焊接中心等多个平台支撑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了包括“973”、“863”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防科技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团队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内的30多项研究成果以及多项国家专利。本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分别被评为教育部和山西省创新团队。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材料成型工艺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在工业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材料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注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本科教学方法上从传统的“注入式”过渡为“启发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生,而且培养了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背景

本专业起源于1953年学校设置的火炸药专业,以及1978年设置的橡塑工程专业,依据两专业高分子化工基础,1996年设立了“复合材料”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依据教育部专业目录,与“橡塑工程”合并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随后的1999年—2004年期间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复合材料方向”招收本科生。2005年通过教育部审核重新以“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招生,是山西省高校中唯一设立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复合材料相关的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轨道交通、建材、能源开发等相关行业,从事复合材料技术与产品开发、成型工艺设计、结构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等的工程型技术人才。

三、专业优势

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以“山西省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等为依托,形成了面向航空航天、军工、能源开发等相关行业以“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树脂基体的研究与改性”为主的专业特色。已培养毕业生21届,共1490余人,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达35%,就业率96%。是山西省唯一具有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硕、博培养资格的专业院校,在全国45所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中排名第9。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

主要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产品设计。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一、专业背景

中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于1953年建立的热加工专业,隶属中北大学原机械工程系(2系),主要针对国防军工行业的特殊需求,培养专门的材料成型和热加工人才;1982年后热加工专业的铸、锻、焊三个方向分批独立设置专业,成立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系)。1998年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要求,原铸造、锻压、焊接三个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立液态成型、塑性成形、焊接三个方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国家建设战略需求、国防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机械制造、材料加工,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等相关领域和行业,应用材料成型原理、方法、工艺、过程控制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和决策,具备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预期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达到的职业能力

1、具有机械、材料、电子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基于工程实际需要,熟练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型产品设计、工艺开发与优化,生产制造,性能控制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2、能够使用和开发现代工程工具、信息技术工具,具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等约束条件下、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和经济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和观点对材料成型工程实践中的研究、设计、开发等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3、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终生的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养、社会责任感。熟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工程标准,理解工程实践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认真履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

4、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相关的专业问题,善于在多元文化场合向客户、同行、公众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和工程项目中,快速融入团队并成为团队骨干,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5、能够积极跟踪全球行业发展,具备适应行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通过持续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掌握新知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发展新兴技术和工具。

四、专业优势

本专业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属于国管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山西省一流建设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现有教师38名,其中正高13名,副高17名,中级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7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92%,73%专任教师具有完成企业合作项目或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经历,45%专任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依托镁基材料深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复杂构件挤压成形技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金属凝固控制与精确成形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金属学及热处理、成型过程检测与控制、传输原理、液态成型原理、塑性成形原理、焊接冶金学等。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一、专业背景

中北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5年。历经65载,该专业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专业在秉承传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上,在新兴前沿学科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迅速发展,具备本--博一体化多层次培养条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省部级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共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并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在材料、机械、冶金、航空航天、汽车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从事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组织性能控制、材料改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和管理等的工程型技术人才。

三、专业优势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校级品牌专业。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我校在兵工领域的发展优势;结合学科特点及社会需求,形成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表面处理、材料计算模拟和设计等方面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依托“山西省有色金属液态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高性能金属铝镁合金材料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工程化实践教学基地,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多个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保障。近三年,专业在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改革项目等方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建设项目40余项。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失效分析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国家级奖22项、省级奖25项。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物理化学、金属学原理、固态相变原理及应用、机械制造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制备技术、金属材料学、热处理设备及自动控制、金属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金属腐蚀与防护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系)专业

2015 年,中北大学便申报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6 年获教育部

批准,属全国第二批建设本专业的高校(第一批 3 所,第二批 32 所)。 2017 年完成首次招生,现有在校生 400 余人。 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科学化的培养体系,拥有了高质量

的教师队伍。专业授课的教师 22 人,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6 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7 人,硕士学位教师 5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10 人。

本专业主修课程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时间序列分析、计算智能等。

本专业面向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 系统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数据采集、存 储、处理、分析与展示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据科学领域的

工程问题,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外语运用能力 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的培养体系,重点突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力的培养。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从事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运维等方面的工作。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涉及的行业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

专业具备报送研究生资质,每年班平均 2 名保研名额。保研的同学成功进 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 专业的考研率逐年递增,由 2021 年的 21%上升为 2022 年的 38%。两届毕业生成功上岸的同学共计 61 人。

此外,中北大学还出台了“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提前申请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物联网工程专业

山西省首批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2012 年获批,2013 年首

次招生。中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二 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专业面向物联网感知与应用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能够系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物联网相关软硬件系统

设计与开发的工程方法以及实践技能,初步掌握本学科科学研究和工

程技术项目的思想、方法和工程技术路线,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

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理论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工程能力强、专业素

质好、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拥有“国家级计算机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山西省计算机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设有物联网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互联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 A 类赛事的最高奖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依托“Android 创新实验室”及“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创新平台,共有教师 12 人,其中博士 6 人,教授 1 人,副教授 2 人。整个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 专业介绍

1.1 专业内涵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信息的传输、保密、有效、及时离不开 IT,各行各业的高效工作依赖于工具、 的交流工作,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衣食住行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互联 网,而这些都依赖于计算机。 IT 新兴行业: 信息安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 VR。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普及让计算机行业的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重视。 本专业的发展特色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完全契合目前 IT 业的发展主 中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是要培养信息化产业的主力军, 为祖国的信息化产 设贡献一份力量。1978 年我校批准设立计算机专业, 1981 年首次招生, 1988 年发展为计算机 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1998 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调整的要求, 调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于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学科,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 ”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6 年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 2014 年被山西省教育 厅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秀专业。 2019 年被评为国家一流专 建设点。 历经数代中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共同努力, 本专业逐渐形成了中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智能媒体计算和网络安全。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应用领域, 培养适应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国际视野, 具有计算机科学与 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 能够在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业单位, 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案设计、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组织管 理的高复合型工程技术人

社会体育专业

主干学科: 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

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管理、运动休闲娱乐活动策划组织与服务以及体育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 本专业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社会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必要的体育技术训练,在体育人文 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应用社会体育科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组织指导、教学、管理、经营、研究等工作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心理学、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实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运动技术技能(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等)及休闲体育等 等。

运动训练专业

主干学科: 体育学、教育学、生物学

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专门技能,能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科研、竞赛及体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运动训练、竞赛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运动训练相关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主修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具有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能力;掌握体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应用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特长。学生应毕业后能胜任主修项目的训练、竞赛和科学研究工作。

主干课程: 运动训练学、主修项目理论与实践、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教育学、体育管理学、各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电能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存储、利用环节,侧重其中的传输、转换和控制环节,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系统运行、装备制造、技术开发等部门承担设计、运行、研发等任务,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专业优势:依托“中北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和“中北大学•纽卡斯尔 电力工程中澳联合研究中心”,强弱电相结合,软硬件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培养。

主要课程:工程电磁场、电工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毕业去向:学生可在发电厂、电网公司、电力及其他电气相关设计院、电气设备制造单位、电力建设与安装单位、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电气运行、设计、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

培养目标:电气系统、电气设备、电气部件运用传感检测及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本专业面向二次电气化与电气智能化发展的广泛需求,培养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意识,能在电气设备领域承担产品研发、系统集成、运维任务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专业优势:依托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动态测控与智能仪器”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在智能测控方面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的基础理论体系,重视对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将国防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工程技术研究中,培养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技术融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工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智能电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的系统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以及电气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产品设计、研发以及管理工作。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

培养目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线,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掌握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系统理论基础知识和工程中的专门知识,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专业优势:本专业具有国家行业需求的鲜明特色和较完善的培养体系,以适应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铁路信号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硕士点,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号控制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电工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轨道交通通信与网络技术、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列车运行控制技术、铁路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编组站自动化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基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系统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面向全国各大铁路局、通信信号公司、地铁运营公司、中铁工程局、信号类生产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及信号设备的系统设计、应用开发、安装维护和管理工作。

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工业设备及国防武器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具有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运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理论与专业知识,在工业设备和国防武器装备的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与维护、项目管理、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A、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电气控制及PLC实验、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运动控制系统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及综合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过程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创新创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面向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微纳传感器设计、制造与测试等应用领域,培养系统掌握集 成电路和微机械电子器件基本理论及其设计、制造、测试基本方法以及实验技能,能够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预期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能达到的具体目标: 能够整合多种资源,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在航 天、航空、兵器等国防特色领域以及民用领域从事微电子及相关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研 究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适应全球性行业发展,学习和开发新兴技术和工具,不断更新知 识结构,提升解决行业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融入或组建团队,定位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善于 在多元文化场合针对客户、同行、公众有效表达观点并达成沟通目标;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乐于尊重并践行社会职业道德和规范,服务社会,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撑。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本专业面向集成电路领域,培养系统掌握集成电路工艺、器件、电路、版图以及从系统 规划到系统实现的集成系统设计与应用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 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能达到的具体目标: 能够整合多种资源,综合考虑社会、环境、法律、经济、道德、政策、文化等因素影响, 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集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 理与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适应全球性行业发展,学习和开发新兴技术和工具,不断 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解决行业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融入或组建团队,定位并承担自己 的责任;善于在多元文化场合针对客户、同行、公众有效表达观点并达成沟通目标;具有良 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乐于尊重并践行社会职业道德和规范,服务社会,为国防和国民经 济建设提供支撑。

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是将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型学科,培养具有系统扎 实的物理理论和与材料物理学或应用光学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受到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 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物理学、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 学、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西省本科品牌专业”和“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计59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22名,具有博士学历占50%以上,被评为“中北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本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化工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省超重力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现代化工节能减排协同创新基地等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

本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面积2100平米,固定资产约1041万元。仪器设备满足化工基础实验、化工过程节能实验、超重力化工特色及创新实验的需求,设备利用率达到95%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起草了我国第一部《超重力装置》行业标准,申请18件国家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近150篇,其中二区以上高水平SCI论文30多篇。“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 项目2011年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制药工程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

制药工程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480平方,配备有先进的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紫外色谱等实验室仪器和设备,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科研需求。围绕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支撑,制药工程专业在近10余年的专业建设中,逐渐凝练成“突出工程、化学制药为主”的特色。

近三年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3项、山西省自然基金及校级教改项目等多个不同层次的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人均数量一直居全校之首),EI收录15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




生物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与生物化工学科博士点、生物资源化工研究所相互支撑,立足山西,放眼世界,积极开展生物工程相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2011年被评为中北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被列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现有一支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团队,成员22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硕导10人,15人具有博士学位。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被SCIEI收录25篇。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植物所(CSIRO PLANT INDUSTRY)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在多个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本科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主要以植物提取为特色,拥有先进分离检测设备、植提中试平台,致力于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分离纯化天然活性成分,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统计学专业

本专业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统计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理工科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概率与统计相关领域从事统计调查与分析、数据搜集与管理、数量建模与预测、质量管理与控制等相关工作。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概率论、数学建模、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数据挖掘、统计计算等。

就业方向:政府机关、金融部门、证券公司、统计部门、软件公司、学校、互联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本专业属于数学基础学科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交叉的学科专业,以培养计算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算法研究、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人才为目标,是基础理论强、实际应用广、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之一。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云计算与大数据、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

就业方向:数据信息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部队、金融部门、软件公司、电信部门等。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本专业立足学科前沿,面向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使之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创新型人才。

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论、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点集拓扑、偏微分方程、运筹学、数值分析、数学建模、数理统计、优化算法、数据分析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基础研究、教学工作、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在数学、经济、金融等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综合运用设计学方法与技能,从事视觉形象、广告、包装、空间展示等设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注重利用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目标。

主干学科: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传播学、美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构成、设计思维、VI设计、广告设计、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插画设计、网页设计、数码互动设计等。

就业方向:就业领域包括国家重点发展的设计产业相关领域、专业设计机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文化艺术单位、广播影视及新兴媒体行业等

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专业基本技能,多层次知识结构,具有音乐表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够在文艺团体、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文化部门、传媒行业等从事音乐表演、创作、教学、研究、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综合型高级音乐专业人才。

主干学科:声乐表演、键盘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

主要课程:舞台表演课程、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复调基础理论、歌曲作法、艺术概论、音乐表演技巧、合唱(奏)与指挥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践、演出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安排在第一至八学期。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立足国防建设、服务地方经济,针对装甲动力、民用车辆发动机、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等,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工作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起源于1985年太原机械学院汽车与拖拉机专业。1998年华北工学院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共同创办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2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7年在车辆发动机方向基础上增设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方向。

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从创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依托北方通用动力研究院、柴油机高增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增压器工程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经多年建设,先后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校级特色专业,在国内装甲和民用车辆动力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响应山西省能源结构转型号召,以“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展为契机,在新能源利用领域崭露头角。

适应社会发展和能源行业需求,以服务山西转型发展、提升办学特色和学生竞争力为重点,本专业在培养目标、一流课程、教师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深化改革。

1)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驱动,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梳理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大纲中全程体现成果导向;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化。

2)围绕“新工科”建设目标,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打造“金课”: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探索;切实推进虚拟仿真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节能减排大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动力赛车校级创新平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体现双创思想。

3)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根据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发展和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需求,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符合专业综合改革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团队。

4)以双创为牵引,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包含学生创新学分、教师绩效考核的双创激励机制,形成师生全员参与双创的积极氛围。积极探索“1+2+1”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在已有校内外实践平台基础上,建立学生双创工作室,打造新能源车辆动力与传动技术平台、山西省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专业源于1985年创办的汽车拖拉机专业,1985年,在军转民的思想指导下,原太原机械学院一系抽调、培训和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了“汽车拖拉机”专业,此后一直开设,到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按新的专业设置,我校将“汽车拖拉机”专业和其它几个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了统一,但是我校在其中继续设置了车辆工程方向。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北大学设立了车辆工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3月我校重新申请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开办了“车辆工程”专业,每年招生100~150人。2013年车辆工程专业获得校级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车辆结构、车辆理论、车辆设计、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车辆工程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条件:设有“发动机性能综合实验室”、“车辆与动力工程综合实验室”、“发动机结构演示和测绘实验室”、“流体传热实验室”、“汽车电器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以及“动力赛车创新实验平台(FSC、FSEC、BSC、太阳能汽车、陆地无人平台)”。实验室总面积约1124平方米,拥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价值400余万元,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也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优质的实验平台。依托“动力赛车创新实验平台”先后获得多项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学生连续多年参加“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等全国大赛,且成绩优异。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本专业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与全国8个知名汽车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在校生校外实习时间3周,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阔了视野。

多年来本专业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考研率达10%以上,大部分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29%以上进入全国知名企业工作,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达41%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总体评价是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踏实肯干、适应性好。一大批毕业生经过3-5年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
    SRC-1924238218 2023-07-22
    SRC-1924238218 2023-07-22
    掌上高考官方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