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时代文化思想的逻辑遵循与实践要义
2025-03-10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摘要:新时代文化思想中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第二个结合”,其具有原创性的贡献。“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党在文化方面的理论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义,对于深入学习和领会新时代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群体的任务,而是需要各个层面的群体之间的协同共创,在国家层面上,应坚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民学思政课进行政策支持,将文化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平时生活和行为习惯之中,在无形之中培养文化自信;在社会层面,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群众可以便捷地了解到我国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学校层面,发挥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优势,我国倡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文化自信从娃娃们抓起;在青年人自身层面,应增强文化自觉的意识,不要表现出“崇洋媚外”的自卑,认为西方一切文化都是先进的,西方一切主张都是正确的,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因循守旧”的文化自负,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不需要创新,体现出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树立文化自信呢,我们必须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去批判地看待中西方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我国曾有过多次文化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难时刻,这是近代以来文化自信受到最大的一次冲击,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逐渐站了起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进行文化转型,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民族复兴,因此,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首要依据,只有我们自己相信中华民族,相信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国一直以来都不是全盘继承,而是在批判的过程中继承,文化实践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发展越是持续深化,就越是要求我们具有坚持正确原则和科学方法的政治自觉、文化自觉和发展自觉。我国古代女子“裹小脚”这种封建糟粕的文化我们应该摒弃,而像民间才艺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应取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精华,弃阻碍现代化进程的糟粕。最后,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控制并不仅仅通过武力控制的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一个国家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在网络上渗入腐朽的,消极的话语,控制大多数民众从而对抗整个国家,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洗脑,我们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认知,抵制西方所倡导的“和平演变”以及“普世价值”等等具有腐蚀性的意识形态,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的价值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也要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实现文化自信。

  二、秉持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必须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认真鉴别,适度吸收,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对其进行去芜取菁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发展,那么便离不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孤立的文化是没有办法走长远,中华文化得以发展也是基于一种世界文化而不断汲取养分的过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变时期便是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在全球动荡的局势下,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借鉴外来的文化。

  从文化环境层面上看,当代中华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下不断变革发展起来的。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是一个封闭的民族,都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进化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中华文化与东部、南部和西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交流,一方面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将西域文化纳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到元朝时期,横跨亚欧的帝国版图逐渐完善,使得东西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频繁,使节的互相往来、商队之间的贸易、大规模的移民等等,形成了文化大融合的繁荣景象,在文化互相交流的促进下,中国也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到了中国近代,中国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抗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本来是一种外来文化,也可以归入‘西用’的范畴”。没有外来文化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际上是参考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在屡次失败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方向。

  面对西方的文化,我们应首先厘清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成分”,只有清晰地区分这二者的关系,才能做到有辨别的吸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当西方文化有利于我国人民幸福,有利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这便是积极的因素,例如西方所倡导的效率意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反之,当西方文化阻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悖时,便是消极的成分,例如普世价值论等等。我国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成分”,吸收其“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代我国所倡导的“第二个结合”提供积极的文化资源,才能为文化“双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文化守正创新

  中华文化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指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根据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我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主要矛盾的不同,运用国内外资源,进行文化的革新,将旧文化重新打造成新文化。“文化创新是指以前人的文化精华为前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文化上的创造和超越,即旨在更新知识和开拓价值的精神创造活动”。

  文化创新是对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在内在机制层面上来看,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种内部的转型,并不是全盘保留传统,也不是全盘丢弃传统,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这种创新便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从更为宽广的层面上来看,文化创新的“扬弃”不仅仅对自身的“扬弃”,更大一种程度上也是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中国学习外国的先进科技,使自身的文化更加具有先进意义。

  文化创新是“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新”相结合。文化的“宏观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文化的“微观创新”是指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在创立的时候便提倡“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革命性的建设过程,以“破”促“立”,批判的本身便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原封不动地挪用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在1929—1930年时期,处于革命斗争第一线的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革命经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与苏联“攻打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完全不同,这便体现了我们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而近代中国国情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只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并通过与自己国情相结合,用“武器的批判”来改变旧中国的现状,用什么样的武器去批判,这便是文化创新的一个过程,我们总结出了“三大法宝”“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都是“宏观创新”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文化的“微观创新”是指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新发展,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我国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在科技领域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在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在文艺领域坚持“双百”方针等等。这一切的“微观创新”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先进的外来文化资源推动本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张艳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党建,2025,(02):31-34.

  方客立,等.马魂 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8.

  胡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2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2.

  (作者:井思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 1

    河北农业大学

    历年分数

  •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3

    保定学院
  • 4

    洛阳理工学院
  • 5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 6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
  • 7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8

    中国海洋大学
  • 9

    西华师范大学
  • 10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11

    齐鲁工业大学
  •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13

    唐山学院
  • 14

    银川科技学院
  • 15

    华中师范大学
  • 16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17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 18

    安顺学院
  • 19

    四川民族学院
  • 20

    伊犁师范大学

推荐学校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南大学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