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5-03-31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一、引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845年春马克思创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科学实践观的诞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1]。在这一文献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实践观,将其作为一种哲学基础来解释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倾向着眼于思想、意识,而马克思则通过《提纲》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他认为,要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观念,必须回归到实践活动,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操作和劳动过程。这一转变不仅在哲学层面上超越了抽象的唯心主义,更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探讨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时,马克思的实践观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对社会历史演进提供了独特的解释框架。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理解其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实践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存在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将人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到社会实践中。在当今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马克思的实践观仍显示出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1.对“对象、现实、感性”活动的认识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唯心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2]。”马克思主张对过去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超越与否定。他强调通过实践中的“对象性的活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实践。马克思批判旧有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它们未能真正深入到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根本。他指出,这些旧有观点过于静态地看待事物,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以及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另一方面,对于唯心主义,马克思也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过于强调意识和观念,忽视了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通过实践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对过去哲学观念的批判性超越,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性探索。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对象性的活动”即实践,就是现存的感性世界,主体和对象的能动的原则。也就是依据这一原则,马克思同费尔巴哈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划清了界限。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提纲》的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马克思将真理视为实践的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因此实践在他理解真理的框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将实践定义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并在这一理念中包括了对费尔巴哈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在费尔巴哈看来,哲学应该贴近实际生活,而不是脱离实际。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批判,强调了真理的本质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的。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把“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对象都理解为实践,马克思由此也将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了,这样一来,马克思也就将自己的真理观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真理观划清了界限[3]。

  3.实践是人与环境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同时追求对其超越的目标。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对旧有哲学观念进行否定和批评,而更是通过超越旧唯物主义,建立一种更为全面、更为历史性的唯物史观。《提纲》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马克思的批判指向了费尔巴哈未能意识到实践在塑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使他难以理解实践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未能看到人类通过实践对环境进行改变的重要性。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实践的辩证性,即人类通过实践与环境互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环境所塑造。因此,实践就是人与环境统一的基础。

  4.实践是宗教本质的绝对批判

  费尔巴哈将宗教看作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认为人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慰藉创造上帝和神并对其俯首称臣的行为极其荒诞。“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点提出了批评。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信仰不是人的理性的迷雾,而归结为人的感性的自我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是在人们宗教观念方面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关键一步,但是费尔巴哈未能进一步深入揭示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从而未能对现实世界本身的异化进行本质层面的揭示。因而,费尔巴哈终究没能找到解决宗教问题的现实途径,他发动的哲学革命仍然是不彻底的[5]。所以,马克思突破了费尔巴哈未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途径的局限,强调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由感性转向革命实践,以现实的社会实践解构宗教[4]。

  5.实践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表述

  马克思在《提纲》第六点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在这里就是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来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不管人们具体从事哪一项活动,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述。在他的观点中,人在社会中生活并从事生产活动,这必然导致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在这些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还会涌现出政治、法律、宗教、家庭、思想和道德等多种社会关系。因此,人的本质可以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凝结点。这种理解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人的存在置于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对于个体发展和本质的深刻影响。

  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提纲》中的实践观蕴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在引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马克思的视角来看,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是人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他的实践观是在总结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为它突出指出以往哲学家仅仅在“解释世界”,而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标志着马克思在思想上与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确立,实现了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统一。

  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实践观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这一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指导着新的实践,使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作者:贡胜苗,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彭娇.马克思实践观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 2023.

  林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23.

  李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7(06): 29-35.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 1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 2

    洛阳理工学院

    历年分数

  • 3

    湖北恩施学院
  •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
  •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7

    贵州医科大学
  • 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9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 10

    贵州理工学院
  • 11

    湖北民族大学
  • 12

    山西能源学院
  • 13

    无锡学院
  • 14

    山东交通学院
  • 15

    铜仁学院
  • 16

    文华学院
  • 17

    武汉晴川学院
  • 18

    绵阳城市学院
  • 19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20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推荐学校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南大学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