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瞿振元:人才队伍建设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人才评价机制要兼顾公平潜能优先
    2019-05-15
    学术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5月10日,“2019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成功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原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瞿振元在报告中指出,要总结规律,汲取经验,自觉按规律开展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人才评价机制要兼顾公平潜能优先。

      图为瞿振元在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北京论坛上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人才专委会本着服务会员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在多地、以同一个主题分别举办论坛,服务于全国各地高校和相关单位,很好地发挥了专委会的作用。论坛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就是深入学习、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评价的重要论述。因此,我首先向专委会和论坛表示祝贺!根据论坛的主题,我讲三点看法。

      第一,总结规律,汲取经验,自觉按规律开展人才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70年的人才工作应当回顾总结。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作为一个初生的政权,对干部、对人才非常重视。党和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办学校培养人才、外派到苏联等国家培训人才,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左”的思想、“左”的路线下,人才工作损失巨大,教训深刻。文革结束后,人才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广大知识分子感到“科学的春天”来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改革始于科学。会后,中组部牵头成立中央知识分子联络小组,建立专家库,直接代表中央联络几千名各领域的高级专家。中组部不仅是传统的党员之家、干部之家 ,而且也是人才之家。

      2002年中央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工作和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3年12月19日,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组部成立了人才工作局,基层设立了人才工作部门,有了专职人员抓人才工作,进入了体制性、系统性抓人才工作的时期。

      2010年5月26日,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人才工作进入规划引领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他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了总结讲话。十八大以来,他对人才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针。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

      从总体看,建国70年来人才工作蓬勃开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总量增加,素质提高,结构改善。我国已经从解放建国初期的人才极度匮乏的国家,进入了人才大国的行列,正在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在这段历程中,我们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一,必须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人才工作。习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的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

      二,必须坚持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开展人才工作。人才意识既包括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更在于对人才的感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我们在高校做人事工作、做人才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有这种情感。我曾经参加过一所民办高校的评估。那个学校的人事处长讲人才工作的时候,他感动到了我。那所学校为了发展到公办学校找离退休老师,需要什么人,在全国高校相应的专业去找最高层次的人才,谁57岁了,谁58岁了,谁59岁了,有没有可能来,接着就找那些人,一个一个的仔仔细细的做工作。在说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人事处长眼泪都掉下来了。这就是一种感情,这种人才意识,这种对人才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三,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开展人才工作。人才观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说,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才不是孤立的,当他离开团队,离开人民,也很难生存,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又比如,不唯学历、不为职称、不职资历、不职身份,不拘一格,这些是我们党长期强调的,不是现在破“五唯”才提出来的,但是落实中有不足,应该坚持好的东西,纠正不好的东西。还有,人人皆可成才的观点、实践锻炼人才的观点、竞争中涌现人才的观点,都是需要坚持的。人才不能是吹出来的,要经过实践磨炼,把“人材”的那个“木”打磨掉,变成“人才”;要给任务,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成绩、出人才,要在竞争中涌现人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要通过竞争涌现出人才来,而不再是“伯乐相马”,更不能指鹿为马。这些都是重要的观点。

      四,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不断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我们对师德要求,一是“有底线”。法律的要求、师德的基本要求,都是底线,不能踩底线,带有一票否决的性质。二是“分层次”。对人的思想、道德、政治方面的要求应该是分层次的,不能一刀切,不能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才。我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蒋南翔任清华校长、党委书记。他对清华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两个拥护一个服从”: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从毕业分配。今天我们不说毕业分配了,就业的机制已经改了。有人觉得“两个拥护”的标准太低了,但实际上还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时期,陈希同志任学校党委书记。他继承清华好传统,与时俱进地提出对清华学生的基本要求,即“两个拥护两个服务”: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这是今天清华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再分层次,沿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就有了第三句话: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先进分子要入党,有共产主义信仰,但是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共产主义信仰。这样分层次的要求,合理、合适。我认为,对知识分子、对人才的德才兼备中德的要求应该是这样的。当然,对人才的业务能力水平的要求是题中之义,不才何以谈才!总之,要坚持德才兼备。

      五,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这是一个大原则,也是一个好传统。党要敢于领导,还要善于领导,既要方向正确、政策得当,又要体贴入微、落实到位。

      70年人才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我们一起研究、挖掘和总结。在座的年轻同志很多,更应该在我们自身的历史中学习,以更高的水平开展工作,把我们的人才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

      我讲的第二个观点,就是要把握“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新时代人才发展方针,全面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现在,双一流建设都强调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其余各类型各层次高校的建设也都强调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一所大学、一个学科,师资队伍是核心所在,也是高校全部竞争力的来源。

      师资队伍怎么建?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了“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工作方针。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引进人才,从“引育结合、以引为主”,到引育并重,再到“引育并举、以育为主”,记载了我国人才工作的足迹。这个足迹是与国家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

      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这样的水平,也有了这样的底气。特别是,在当前国际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强调“引育并举、以育为主”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加深对这个新时代人才发展方针的认识。

      一方面,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拔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从国际上大力引进人才,这个方针不动摇,而且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全面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历水平不够高,业务能力不够强。从公开的专任教师队伍数据来看,全国高校共有167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3%,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教师当中具有博士学位占56%。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的占72%。有的本科院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占百分之几,很多教师是在职硕士生或者硕士学历,还有不少本科毕业教本科。在新形势下,这种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美国的专任教师队伍当中博士比例超过60%,研究型大学中,博士学历的比例超过80%,一流大学几乎是百分之百都是博士。在我们的高校教师队伍当中,真正受过博士系统训练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所以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的高校教师整体队伍水平还不够高,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当突出。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方针,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其间,需要处理好拔尖人才与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问题。还要坚持开门育人。以育为主不是关门育人,而是开门育人。要把人送出去,让人才了解国际、国内,理论、实践多方面的情况,这样才是真正坚持了新时代人才发展方针。

      第三,坚持正确导向,突出辨证思维

      我想讲的第三个观点就是人才评价要坚持正确导向,一定要讲辩证法。

      现在我们讲人才评价就要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率、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等。“唯”,肯定不对。“唯”,在思想方法上就是绝对化,就一定出偏差。但是,如果我们不讲辩证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可能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所以说,在“唯”和“不唯”之间选“不唯”,在“有”标准和“没有”标准之间,还得选“有”标准。

      譬如说“分数”。高考不能没有分数。没有分数的局面曾经有过,这是大家记得的,不能重复了。我们应该坚持主要看分数,但要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分数差不多的时候。同时,要推进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分数能够更好的反映考生的实际状况,这是教育测量学的问题。

      又譬如“论文”。我想,今天完全没论文也是不对的。大家可以想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提出大学应当计量和比较SCI的论文,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改革,促进了大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大学的国际交流。在完全不讲论文那个年代,我们大学的水平、教师们的工作,国际上几个人了解你?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水平也不高。 我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时候,2002年全校发表的SCI论文只有100篇左右,这个论文数量怎么好意思跟国际交流对话?刚开始对教师提论文要求的时候,一些教师也有意见。而实际上大部分老师不会写SCI国际论文,还要请外教培训怎样写,甚至请外教帮助改论文。这样才逐步提高了数量。实际上,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现在,我们讲的大学排名、学科排名,都与这个基础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论文”的重要,但是又不能唯论文,不能以论文为唯一标准。因为,学校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工作要求是不同的。教学是基本工作,对教师必须考量,不能忽视、轻视教学。在农业大学,还有农业推广,也是很重要的,也要承认他们的贡献。总之,我们不能唯论文,也不能没论文,要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综合考量。

      清华大学最近发布了关于改革评价办法的文件,体现了改革的要求。网上马上有人说,清华博士都不要写论文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读。清华大学对博士生的要求是:博士生在学期间的创新成果要达到所在学科的要求。学校没统一要求了,权力下放到各学科,各学科怎么要求没有说。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的学科,它有不同的要求,创新成果要达到所在学科的要求,才有资格来申请博士学位。我们简单解读为清华大学博士生不再要求在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了,恐怕不全面。所在学科的要求,更能体现学科特点,更能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当然也可能要求得比原来的更高。

      当然,评价的标准应当与时俱进。比如说论文,一开始要求的是数量,后来要求影响因子,以后又要求代表作,都在与时俱进。 我记得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有老师问我:我怎么老赶不上你们的步伐啊?我不会写论文的时候,你们要论文;我会写论文了,你们要点数;现在我有点数了,你又要代表作了!老赶不上了。这说明学校在进步,科技在进步,对人的要求也在变化。变化是绝对的,但是变化也是要有规矩的。不变的是要与时俱进,要跟大多数的人的情况总体适应,引导队伍不断提高水平。

      在人才的评价的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在水平和潜能之间,要两者兼顾,潜能优先。这也体现了公平和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曾经参加一个高校领导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修班。有一次做一个作业:要在两个美国人的材料中评出一个教授。其中一个副教授差不多60岁,论文数量很多,发表的级别也是相当高的。另一副教授45岁左右,论文数量要少一些,论文发表的级别层次差不多。来自中国的20多个校领导基本上都选了快60岁的那个人当教授,理由是快60岁那个成果多;45岁左右的那个成果数量少,而且还有时间可以再等等。但是美方老师主张让年轻人当教授,而且说他们大学就是这样评的。美方老师指出,年长的那位虽然论文总量多,但这些年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少了,而年轻的那位的论文在迅速增长,很有潜力,所以应该评年轻的那位当教授。中国高校的领导们就问:年长的那位快60了,怎么办呢?美方老师说,年长的那位不评教授,可以让他享受跟教授一样的工资,但是帽子只能给年轻人了。听了以后,我们都颇有启发。这些理念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大一样,但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对我们这些高校,同样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要提高学校的水平,兼顾公平,效率优先,把教师队伍的成长性放在重要位置。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把握人才队伍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使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迈上新台阶!

      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