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办好新专业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2025-04-01
中国教育在线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设置新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意义重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新专业建设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促进学科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把握新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受两头的影响:一头来自学科和知识创新,一头来自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好新专业既要尊重学科的知识逻辑,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满足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让学生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岗位。产教融合是联结学科知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以深化产教融合把握新专业建设方向,有利于根据产业急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生产实践动态调整课程内容,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实践能力,借助产教融合联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组织整合发展资源。

  办好新专业,要促进新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破除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两张皮”现象。第一,高校要紧密对接产业变革趋势设立新专业,大力发展产业急需、社会急需、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第二,高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定期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反馈预警及人才使用情况评价,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优化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行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新专业的发展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促进学科交叉,形塑新专业建设特色。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有利于生成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新专业,使高校在特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生物信息、交叉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医工学、智能农业等交叉学科专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未来方向,是新专业的主力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特色学科专业充分涌现,才能为打造一流新专业提供坚实基础。一方面,要瞄准前沿领域,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围绕新专业建设学科集群,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另一方面,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和制度壁垒,着力解决教师跨院系合作、交叉研究学术评价、资源共建共享等制约学科交叉发展的关键难题。同时,还要创新组织形态,加快推进新专业学科交叉的组织团队建设,推动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交叉学科战略联盟,高质量建设交叉学科研究院,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环境。

  强化资源统筹,夯实新专业建设基础。建设新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严格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警惕“一窝蜂”乱象。高校要严格按照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和制度流程,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保障经费投入、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条件,建立完善的专业建设与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新兴专业,学科门槛较高,人才培养方案更要科学论证,以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师资队伍、实验室等作支撑,有相对成熟的课程和教材。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资源。办好新专业,要避免“团队大拼盘”,提前规划师资的配备和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好专业负责人,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补强实验员等教辅人员。办好新专业,教学是根本。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纳入课程内容,打造“金课”“金教材”。

  优化体制机制,守住新专业建设的质量底线。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办好新专业关键在于创新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避免形式化和空心化。一要完善新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并发布教学质量评价报告,推动高校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要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重点开展对新专业建设的指导与质量监督。三要定期开展新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的专业,要求及时限期整改。

  (陈星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林一钢系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 1

    河北农业大学
  • 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3

    保定学院

    历年分数

  • 4

    洛阳理工学院
  • 5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 6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
  • 7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8

    中国海洋大学
  • 9

    西华师范大学
  • 10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11

    齐鲁工业大学
  •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13

    唐山学院
  • 14

    银川科技学院
  • 15

    华中师范大学
  • 16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17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 18

    安顺学院
  • 19

    四川民族学院
  • 20

    伊犁师范大学

推荐学校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南大学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