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锦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计划安排。
山东大学发布消息称,停招土木工程等27个本科专业,撤销书法学等10个专业,同时新增工程软件、运动训练两个新专业。复旦大学在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上宣布,进行学科重组,将工科院系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包括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此外,四川大学与兰州大学等也发布了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DeepSeek(深度求索)用几十秒就能生成程序代码,武汉大街上“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辆随处可见,深圳福田区“数智员工”上岗等,都是这一变化的生动案例。对于政府与高校来说,如何通过专业调整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的新形势,进而适应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需求,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必答题。
为鼓励高校因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学科专业,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高校要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牵引和制度保障。在顶层设计规范引导下,各地动作频频。上海市2024年提出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争取到2026年,理工农医类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招生占比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对校企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给予生均拨款1.5倍系数支持等措施促使省内高校与未来产业相关专业数量快速增长,在教育部公布的50个现代产业学院中占了7个。今年年初,山西省提出理工农医类专业要占到55%,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理工农医类专业与本科生占比达到50%以上,释放明晰信号。
对高校而言,回答好这一命题,在具体操作中既要考虑相应专业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学科生态以及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定位等。专业及其所依托的学科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内部都存在交叉联系与进阶关系。语言、数学、哲学、逻辑是很多学科共同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自然科学也会充当社会科学的基础。如果仅仅依据就业率排序,贸然取消某些专业,可能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优化与调整专业还要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应用型与技术型高校以及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的非优势专业优化与调整相对更为容易,可以因地制宜、灵活施策,协同全面推动学科优化调整,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和要求。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1
西藏民族大学
2
江汉大学
历年分数
3
泰州学院
4
西安科技大学
5
南通大学
6
河南科技学院
7
南京工业大学
8
铜仁学院
9
首都师范大学
10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11
武警警官学院
12
南京农业大学
13
南京大学
14
重庆工商大学
15
保定理工学院
16
云南农业大学
17
四川文理学院
18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19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
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