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高考录取奉行英才主义原则,即招生选才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是建立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普遍原则上,而非特殊标准。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的开放性与透明性仍值得信任。
最近,“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被持续关注与热议。这一复杂凝重的话题被清晰地通过数据显现出来: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低比例”成为一个“可视的问题”,准确地说,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病理。事实上,教育病理仅是表征,社会病理方是根源。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马太效应
在作为表征的教育病理层面,病灶在于高校招生环节出现问题。实际上,其主要责任并不在高校。高考录取奉行英才主义(meritocracy)原则,即录取标准是考生的成就性因素——分数的高低,而非考生的地域之城乡、性别之男女、阶层之高低等先赋性因素。也就是说,招生选才的权威性与公正性是建立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普遍原则上,而非特殊标准。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的开放性与透明性仍值得信任。对高校的监督,可以持续关注自主招生以及类目繁多、旨趣各异的加分、减分等政策的实施,在“选优”的工具理性驱动下是否尊重“开放且不排斥”这一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理性。然而,这一部分录取的学生占考生总体比例甚小,而且更为关键的事实是:在考分上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了,即在中小学教育中,能获得优异的学业成就的农村学生减少了。
因此,其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剧。马太效应导致强校越来越强,汇集优秀生源、师资与教学条件,且重心上移,向省会等大中城市聚集。譬如陕西、海南等省区,跨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所重点中学。自主招生环节的重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背后的逻辑是强强联姻,重点高校与高中之间“门当户对”,英才识别机制以及名校之间的高信任机制在操作层面便捷有效,客观的结果却是保障了精英培育的“内循环”;与此相应,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高度的排斥性,农村孩子能跻身其间的几率极低。
似乎是为回应这一问题,人大推出“圆梦计划”,清华也提出“自强计划”,以各种有效或看似有效的方式识别优秀的农村学生,以特殊的策略补偿这一利益受损群体。然而此疗法最多不过体现了“脚疼治脚”的局部治疗法。其用意,从积极处讲,无异开窗透气,彰显价值;从务实处看,或能缓解一时一事之纠结,平息怨言。
将此问题诊断为教育病理,改进的方向应是让更多穷孩子进入高等教育,准确地说是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