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或其他大考结束后,无数学生都会发现自己曾经努力记忆的知识点开始逐渐模糊,甚至完全遗忘。这种“考完即忘”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大规模的知识遗忘呢?
记忆与遗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
我们人的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存时间最短(毫秒到秒),能够短暂地保存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例如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存储更多信息,持续时间更长。例如,当你试图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拨打它时,你正在使用短期记忆。而你对童年的回忆、学到的技能,如骑自行车或游泳,以及你的母语等,则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
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最深远影响的是长时记忆,它能够保存数年到一生之久,是构成我们思想、性格、处事方式等行为的基石。
记忆的分类
在高考复习期间,学生往往在学习时采用使用了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来强化记忆的方法,如反复阅读、背诵等,以确保知识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记住。实际上这些知识往往没有被有效地转移到长时记忆里,所以一旦高考的压力消失,这些信息就容易被忘记。
学习动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一旦考试结束,大脑就会将这些信息标记为“不再需要”,从而加速遗忘过程。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兴趣和实际应用的需求,那么这些知识就更有可能被长期记忆巩固中,从而减缓遗忘速度。
关于遗忘,最著名的遗忘曲线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提出的。这个理论描述了记忆随时间遗忘的过程,揭示了人们如何遗忘新学到的信息。遗忘曲线(也叫艾宾浩斯曲线)的大致形状是这样的:
遗忘曲线丨图源百度百科
刚学完时,记忆率是100%。
20分钟后,记忆率下降到约58%。
1小时后,记忆率进一步下降到44%。
一天后,记忆率大约是33%,
这意味着大部分新学的信息已经遗忘。
遗忘曲线理论指出,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信息遗忘的速度最初非常快,随后逐渐放缓。因此当高考结束后,我们只要不再重复复习这些知识,知识也会被很快遗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1
武汉科技大学
2
荆楚理工学院
3
常州工学院
历年分数
4
山东建筑大学
5
贵阳学院
6
南京中医药大学
7
银川科技学院
8
南通大学
9
武汉晴川学院
10
云南民族大学
11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12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13
武汉传媒学院
14
贵州中医药大学
15
江汉大学
16
西安工商学院
17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18
晋中信息学院
19
烟台大学
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