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年轻,有时也需勉强——读《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有感
作者詹青云,常看奇葩说的人肯定都认识她,辩论起来雷厉风行的她,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正层层递进,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果然心目中的律师就是这个样子。本书类似作者的自传,颇有流量明星自带的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附带品,但是作者并没有将其作为随意之作,相反用了两年时间完成这本自传,讲述了自己“故乡”的过去现在对比,有怀疑更有困惑,但更多的是怀念。书中写到自己的顽劣小学、叛逆初中、励志大学、痛苦哈佛博士等学习经历,里面有哭有笑,有记叙也有反思,有青春洋溢的奋斗也有痛苦不堪的回忆,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一个真真实实的詹青云,可以说她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人还是要勉强自己。本书的书名来自于詹青云的一场辩论赛中的引用赵敏名句,有点鸡汤,却励志时下愿意躺平的年轻人。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你见到的只是人家努力的一面,没有见到人家背后的疯狂的努力和自律。考试是一场淘汰赛,每个人都经历着大大小小的比赛,考试考的好不代表着你就是全面的好,考试考的不好不代表就做啥都不行。但是在求学这条路上,你必须考的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选拔赛,就好像公务员考试。
詹青云说自己很幸运,在考试这门学问上总结出了几个要领,尽心尽力尽量做个“做题拿分机器”。这不仅是学习经验的不断累积,比如写作文,不是写把自己感动到哭的文章,而是要写让阅卷老师能够明显感到作者的阳光态度、文字水平和阅读积累。同时也是詹青云考的好所获得成就、更多的自由、更充沛的时间,毕竟作为成功者来教她怎么做的人就少了不少,让她更加心态平衡、全情专注。本书是詹青云典型的成功人士的详细注解,虽然她执拗于小时候开窍晚、学习差,有被老师有侮辱到,但之后自己的成功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虽然我们个体不能与詹青云有对比,但是在考试这条路上,应该更加的用心,不能因为一时的气馁而放弃,要更加地学会找更合适的方式方法,就好像在做支教过程中遇到特殊学生的事情,先做再说。只有做才知道的更多,不做就什么都不会。很佩服詹青云的能力,她的三次跨专业选择或许是生活所逼,但其实是作者对自己狠狠逼了一把,举一个例子,小学三年级开始,詹青云就每天背两句古诗,直到初三毕业,关键是从无一天间断。另外我没想到哈佛的学生学习更加刻苦,居然一整年几乎没有跨过查尔斯河。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优秀的父母。请好好善待、教育好孩子。将孩子养大,不单单是身体上的养大,还有精神上、品行上的养大。两个人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观点一致,错了就该说,对了就该表扬,不要一个人批评,另一个人就反过来与其作对,这样不是对孩子好,相反害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詹青云的书中,父母是给予他最大的支持。要多表扬孩子,詹青云的母亲骗她说她是送子娘娘说的,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送给她。而且编排骗她说算命的说了,到四年级就会考班级第一。她专门有一章叫做仿佛若有光,书中讲了詹青云的母亲如何表现她的“死忠粉”。另外你能看到父母在她的成长里有缺席吗? 没有,父母更多的是陪伴。想想自己,有时候对孩子要求很多,比如詹青云举了一个做错飞机的故事,他的父母没有责备,先安慰他,而且会通过小事告诉她应该知道的与人交流的注意。另外,作者的小小创造即使不好看,父母也给她珍藏起来,这是鼓励孩子的创造精神。其实看看,我该向他们看齐。
另外,本书展现了作者是一名辩手,作者通过四个论题进一步展现了作者的宽广思路、有针对性的变化、正反的得心应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1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3
铜仁学院
4
河南工程学院
历年分数
5
宝鸡文理学院
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7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8
保山学院
9
河北医科大学
10
南京工业大学
1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12
南京工程学院
13
西安科技大学
14
四川民族学院
15
海南大学
16
阿坝师范学院
17
天津师范大学
18
湖北工业大学
19
贵州医科大学
20
临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