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才有全才和专才之分。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全才首先一定是专才,全才是从专才中成长起来的。他在某一项钻研得很透,在其他项就能理解。如果没有专才,就不可能成为全才,没有专才的‘全才’也许没有突破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 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社会应重视“专才”
任正非表示,先有专才才有全才,全才是从专才中产生的,要实现跨界交流、融合创新,让领袖自然成长起来。公司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宽容的环境和良好的机制,“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韩寒各门功课都差,连语文都常常考不及格。如果要参加高考,他的大学梦恐怕难以实现。但是,他又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现在是一个尊重人才,尊重“全才”的社会,从高考的“32”到“3小综合”,再到“3大综合”,我们就可以看出社会对“全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决策者们在要求“全才”的同时也该注重一下“专才”。
毕竟,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也都有他自己的缺憾。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我们应该更注重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才能、有所建树的人。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成绩不及格,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在中国的文学、文化史上都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散文《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论《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专才”不仅是人才,更是大大的人才。
再让我们来听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青年找到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向他诉苦:“我将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我所热爱的文学、科学和音乐上,但是,我却仍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大科学家听完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面凸透镜,将目光汇聚到一点,照在一张纸上,不一会儿,纸便呼呼地燃了起来。“像这面凸透镜一样,将你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一点,然后,你才能成功,这难道不是成功的启示吗?所以,“专才”不应当被看做是墙角丢弃的砖瓦,他们有独特的价值,也能为社会做巨大的贡献。在一个足球队中,前锋、前卫、中场、后卫、守门员,每个人的分工那样明确,这正是切合了每一个球员的特点。让每个球员都有施展才华的领地,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力量。如果我们要求每一个球员都能满场跑,那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的球队只会成为一盘散沙。很多有成就的人,也并不都是人们所想像的“全才”,更多的是有独特才能的“专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方面没人能及,但他对实验物理却不通。这位“专才中的专才”,在20世纪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一笔,比更多所谓的“全才”更加出色,更有成就:正是这些“专才”,在他们独特的领域里做出的巨大贡献,才凝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依然不能抛弃“专才”,不能扼杀爱因斯坦式的人物。韩寒现象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除了“3综合”外还可以设置多样的加试科目,除了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外,还可以用别的手段多发掘那些有特长的“专才”,让莘莘学子们都能一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我不愿再昕到文人士子怀才不遇的悲吟,我也不愿再看到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因此,我呼吁:社会应重视“专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1
中国矿业大学
2
徐州医科大学
历年分数
3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4
中国海洋大学
5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6
兰州理工大学
7
西华师范大学
8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9
新疆工程学院
10
长安大学
11
河南理工大学
12
绵阳城市学院
13
湖北科技学院
14
西安外国语大学
15
河南科技学院
16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17
武汉学院
18
成都锦城学院
19
河北东方学院
20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