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4年高考作文模拟试题及范文赏析(三)
2024-05-24
掌上高考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高考结束,你的分数能上哪些大学和专业?点击此处,快来测一测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很多人说话喜欢给自己的话找“靠山”。开口总是“自古以来”“某名人曾经说过”“某某里有一句话说”“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等,甚至写文章也是这样。对此,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自我言说的力量:摆脱“靠山”的束缚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许多人说话总喜欢寻找“靠山”。他们开口闭口便是“自古以来”“某名人曾经说过”“某某里有一句话说”“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等。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在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表达方式。这种现象究竟是好是坏,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引用“靠山”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引用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建立理论框架,为我们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引用“靠山”也许只是为了增强自己话语的说服力,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于被人接受。然而,如果过度依赖“靠山”,甚至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也频繁引用,那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过度依赖“靠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它会导致我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是依赖前人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僵化,我们的创造力也会逐渐消失。其次,过度依赖“靠山”也会使我们的交流变得低效。当我们用“靠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时,我们其实是在暗示对方: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这是某某名人、某某书中所说的。然而,这种暗示往往并不能真正说服对方,反而会使对方产生反感。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摆脱“靠山”的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摒弃前人的思想,而是要我们在引用“靠山”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我们应该学会用逻辑和理性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搬用“靠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我言说的力量,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观点被他人接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如何在这个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各种“靠山”所左右,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有自我言说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自我,才能真正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