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难成普遍化、常态化
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但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应引起关注。
根据报告显示,自2007年开始,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9年下降。2015年共有6.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与2006年的12.6万人相比,报名人数减少近一半。与此同时,北京的高招计划也在适时调整。北京高招计划从2008年的7.67万人,调整到了2014年的5.22万人,减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从2010至201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报名人数下降的省市无法完成招生计划,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趋稳回升的地区依然无法完成招生计划。
山东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63.6万人,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增加。但与之相伴,山东已经连续四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剩余招生名额超过招生计划的10%。2013年山东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回升,在专科批次最后一次投档完成后,文科有170所高校未投满、理科有224所高校未投满。2014年高考,山东本科二批次第一次投档后,174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有近万的招生计划数需征集,经过两次征集,依然有很多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
不仅仅是山东,从各地公布的高招数据来看,很多省市招生计划已多年没有完成,高校招生难已成普遍化、常态化。
作为全国高考录取比例最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河南已连续3年未完成高招计划,2011年河南还曾出现突破招生计划的情况,但到了2012年,就有超过14万招生计划未完成,2013年有7万招生计划数未完成,2014年也有近7万招生计划数未完成,未完成比例都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10%。安徽、河北也已经连续2年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高等教育进入“买方”时代,文凭含金量大幅度下降
适龄人口大幅下降,招生规模大幅度上升,是造成目前招生难的第一原因。
1999年高校大扩招,让中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60.88万人,到了扩招前的1998年,全国招生也仅有108万,8年仅增长48万。2014年,全国高校招生总量已经突破700万,但18岁适龄人口却大幅度下降,这一增一减的“剪刀差”,使得生源矛盾凸显。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近两年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一改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最近两年平均增长4%,2013年已经达到34.5%,迅速逼近50%这一革命性指标,即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完全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学生,家长的选择权大幅度增加,高等学校进入被选择时期。
这种现象,在研究生招生中也开始显现。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相关报告统计,2014年研究生招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很多省市未能完成招生计划,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30多年间我国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
招生难根本是就业难,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
招生难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学生太多了,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有一份工作,那么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买文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市场化的选择来临,对于高校是压力,也是机会。那么高校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大多数高校,与其说提高质量,不如说办出特色。而目前高校最为严重的问题,恰恰是缺少特色,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以湖北为例,2013年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仅从设置的专业角度看,各大学区别不大。在2014年度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也能体现出来,新增开设物联网工程等10个专业的高校占了整体的22.42%。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250所之多。
根据报告显示,在教育部公布的较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中,年毕业生规模最大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赫然在列,但对于绝大多数学校,均普遍开设了这些专业。这种“结构性失业”是高校同质化的重要体现。
严峻形势下,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全面启动。改革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学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在改革与生存的双重压力面前,高校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突出特色。只有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相关阅读:《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全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