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教师,承受了艰苦的生活条件,奉献了青春年华,抚育了乡村知识分子,他们是无数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点点星火。
讲述人:苏万苹广安师范大学毕业
“刮树皮、写板书就是教学”
1975年走上讲台。
我从广师毕业后就去乡下当了知青,正巧恢复高考,被分配到广西朝阳社区大队上的小学任职,每月20多块钱的工资,我当时也就23岁的年纪。
那个年代,吃不饱饭是常事。学校处在空旷的大坝子里,安排的住宿,一张桌子一张床就是一个房间。全校,只有两个女老师,一到夜晚格外的害怕。一个班有三十多个人,都是农民的孩子,学费是2-3块。和我同去的女老师,没想到会如此困苦,吃上大米是件极奢侈的事。
那个时候完全靠写黑板书,自己备课授课,两个女老师轮着教语文、数学、音乐等等,还兼当班主任和炊事员。但课外活动一样也没落下。跳绳,唱歌跳舞,打乒乓球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很丰富。学生们很尊敬我,家长更热情。
1978年的冬天下很大的雪,有一个学生大清早,捧着一块雪白的豆腐送到我寝室门口,豆腐在当时都相当奢侈,还在那么冷的天给我送过来,我当时眼泪汪汪,特别感动。
“我教了一辈子书”
1997年退休了。
从乡下回到城里教中学,第一个教师节是1985年9月10日,学校过得相当隆重,全校都参加了,还发了纪念品,送笔记本,慢慢的,后来条件好了,学生都会送一些小卡片。
苏老师告诉记者,她带了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有多少届了,都是按年级来循环,分段数结课毕业,学生最大的都四十多岁了。
2000年,退休后在大学任职了10年。学生们都亲热的称呼她“苏妈妈”。“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的学生成才了,感到特别高兴,我的父亲也是教师,我也算女承父业”。回忆起过去四十多年的教学,苏老师最后对记者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走完了一个人一生受教的四个时间轴,直至63岁才退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