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胡海岩在北京理工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是个隆重而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让我们一起感谢无私养育你们的父母,感谢辛勤培育你们的师长!
四年前,你们背着行囊,怀着梦想,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四年来,你们奋力拼搏,用求知的精神指引青春,用责任之心为前行注入力量。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成长和进步,我赞赏武烨存同学代表你们所作的毕业演讲“敢为天下先”。与此同时,我深深怀念与你们共同陪伴北理工走过的岁月、经历的点滴。我记得你们在良乡马拉松赛场上的热闹景象,记得你们在FTP联盟上的唇枪舌战,记得你们在中教银杏树下拍照的飒爽英姿。我还记得你们在随笔中写道,“从清晨始,诵读梧桐下,漫步北湖畔,奋笔于窗明几净之室,思辨于舒展心胸之地,昼夜交替,月朗星稀下,点点知识的灯光,在良乡,照亮我的北理工梦”。这四年间,你们和母校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今天话别师长同窗,你们心中肯定会有离愁别绪。但校园中有丰富多彩的毕业活动,更有如火如荼的欧洲杯陪伴你们,让离别不会那么感伤。
同学们,明天你们将再次扬帆起航。临别之际,作为师长,我有几句嘱托要送给你们。
一、以理性之光追求真理
两年前你们刚刚升入大三时,也是在这座体育馆里,我与你们交流了“如何做人与做事”。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这个话题还将继续伴随你们。此时此刻,面对三千多张青春的面庞,回想一代代京工学子的风华交替,我既感到由衷欣慰,也深切怀念陪伴学校走过无数风雨的那位老人——徐更光院士。
去年初,徐老离开了我们。今年初,学校在艺术馆中再现徐老生平点滴。每次观展,我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静。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徐老的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研制引爆核武器的高能炸药是一项技术攻关任务,被命名为“142工程”。1964年末,国家批准我校参与“142工程”,徐老成为研究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他经过无数次试验,创造性地采用玻坲胶解决了高能炸药研制中的粘结难题。但在技术方案评审时,有专家认为苏联相关科学文献记载玻坲胶性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炸药的长期稳定性,因此否定了他的方案。但徐老没有气馁,进行了长达16年的试验,证明用玻坲胶粘结的高能炸药性能非常稳定。又过了15年,徐老才得知,当年专家评审通过的粘结剂使用效果不好,核武器研制单位最终仍采用了他提出的方案。2012年,在徐老诞辰80周年的庆典上,核武器研制单位领导将徐老的这一重要贡献公之于众。此后,一些学者为徐老未能因这项重要贡献而获奖鸣不平,但他的答复是“只要国家的核武器用上这个方案,我就非常欣慰”。
徐老一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在他病危之际,我和校领导去医院看望他,医生告诉我们,徐老几度昏迷,但只要苏醒过来,就要思考学术问题,就要谈工作,直到用尽了最后一丝精力。听到这些,让我们哽咽难言。同学们,希望你们像徐老一样,始终以科学精神来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坚持实践出真知,永远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希望你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探究自然万物运动之规律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让科学理性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