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国家建设发展成就,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凸显高考评价体系基本要求,反映高考内容改革精神,通过适当的试题立意、素材选择、情景建构和问题设置,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发挥了引导中学教学的积极作用。试题科学合理,公平规范,难度适当,符合教育测量要求,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高考命题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高考在教育工作中居于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枢纽地位,一方面承担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发挥着引导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命题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把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这既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也突出反映了高考的基本立场。
1.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高考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文化具象化,让学生在阅读和回答试题过程中感受体验文化,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认识其时代价值,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全国Ⅰ卷第40题,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背景素材,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国Ⅲ卷第19题呈现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全国Ⅱ卷第40题展示了创新意识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让考生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引领作用。
2.体现新发展理念,展示发展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今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反映中国发展理念,反映发展建设成就,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提高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Ⅰ卷第38题,考查中国消费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相关问题,引导考生理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全国Ⅲ卷第38题,考查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引导学生理解开放发展的理念。全国Ⅲ卷第39题,要求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考生深入理解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理解中国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积极贡献。
3.凸显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引导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公民的学法守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国家意识,既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全国Ⅰ卷第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法律解释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104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对遏制“港独”维护香港法制的重要意义。
二、体现高考评价体系核心意涵,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反映基础性综合性要求。
在命题中突出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是今年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
1.以学科内容的灵活组合,重点反映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全面阐释和评价,第一不能局限于单一知识,还要注重学科中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二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考查,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同时培养考生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全国Ⅱ卷第40题是哲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综合。全国Ⅳ卷第3、4题是哲学知识与经济知识的综合。
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试题,强化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考查。
面对社会生活种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检索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全国Ⅰ卷第38题,以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过剩结构不佳的现状为素材,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素材,发现并概括提炼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思考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试题呼应当前经济领域改革重点,呈现了我国消费品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图景,突出考查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辨析题等为载体,突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一项重要的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强调面对问题时的“慎思明辨”,要求采取辩证思维方法来反思和探究问题,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树立批判性思维习惯,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全国Ⅳ卷第23题的情境是:城市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增强了公众的安全感,但公民隐私权因此受侵犯的事例时有发生,有人据此认为“维护公共安全不能牺牲公民的隐私权。”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4.以设问的多角度和开放性,加强对思维过程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探究能力根源于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反复的实践和长期的积累。在考试过程中,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出创见性的结论,并用恰当的学科术语予以准确清楚的表达,同时体现出积极的探究态度。为达此考核目标,思想政治科试题通过多角度和开放性的设问,引导考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从而为其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和思维成果提供必要空间,有效区分不同层次水平的考生。
全国Ⅱ卷第38题,以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背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维度、深入分析这一改革,思考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玉米种植户收入下降的具体措施。该题要求学生能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对考生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体现引导教学的高考立场,落实考试大纲修订精神。
高考考试内容范围、能力考查要求、题型题量甚至试题呈现方式等都对考生复习备考有着重要影响,对日常教学也有引导作用。高考每年都会根据教学内容更新、学科发展、考试要求变化等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微调。2017年的思想政治科考试大纲修订坚持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基本立场,突出了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具体化和精细化,调整了材料分析题题量和学科搭配,对深化能力考查提出了新要求。而今年的学科命题对此作了积极的回应。
1. 按照具体化的能力考查要求设计试题,达成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科能力考查目标的细化要求,在设计材料分析题时,表现为不同的设问角度。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差别,“是什么”重在辨别事物的性质,“为什么”重在分析现象的原因,“怎么样”重在对问题或现象的总体评价,“怎么办”重在问题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必须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在综合分析判断基础上回答问题。
全国Ⅳ卷第3题要求考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判断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的性质,属于“是什么”类型试题。全国Ⅲ卷第39题第1问,要求考生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为什么”类型试题。全国Ⅰ卷第38题,要求考生针对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生产企业的应对策略,属于“怎么办”类型试题。
2.调整题量和学科固定搭配,减少试题固化模式对能力考查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思想政治科命题强调题型结构的稳定,逐步形成了2道材料分析题,其中1题为经济知识和政治知识搭配的综合题,1题为哲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搭配的综合题的固化模式。经过数年实际运用,这一固定搭配逐步暴露出难以与真实情境相契合的问题。一些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者文化生活的情景材料,可能非常适合各自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但却存在难以找到另外学科恰当考核点的情况。这既影响命题效率,也容易产生试题内在统一性不足、考核点集中等现象。另外,固化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利于考生备考,但也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维。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国Ⅰ、Ⅱ卷思想政治的材料分析题由过去的2题调整为3题。由于采取措施控制各题背景素材的文字量和设问数量,试题的总体阅读量、难度和答题书写量并未增加,有的试题答题书写量还有所减少。同时全国Ⅲ卷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题保持了2道题的数量,但学科搭配变为政治与哲学,以及经济与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打破文科综合思想政治的材料分析题的固化模式,将会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