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高考前半月冲刺名师指导 各科备考巩固提升
2009-05-25
关注掌上高考


  距高考还有半个月,考生们进入了紧张的最后冲刺阶段。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本报昨邀请宜昌的几位资深高中教师,对考生提出复习建议。

  推荐:2009年高考复习冲刺

  语文 注重清理 关心时事

  一、保持良好心态,以不变应万变。一方面,要相信高考的考查内容我都已经复习到了,而且还不止复习了一遍,没有什么可怕的;另一方面,也要知道高考中可能出现新题型,而且肯定会有自己不会做的题,这种情况对每位考生都是一样的,完全不必惊慌。

  二、注重清理,回归基础。最后阶段,除了定期按时做一套试题来保持“手感”之外,我以为考生必须从“题海”中抽身出来,做一些最基本的清理工作,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回归教材。最后阶段看书至少有下面几个作用:熟悉课文内容,从近年湖北省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特色,是答好这种题目的基本前提;熟记文学常识,近三年的湖北卷的文学常识题都考查的是课本上的东西,因此考生必须通过看书,来熟记基本篇目的作品名、作者名、时代、国别、流派、体裁;积累作文素材。

  2、整理试卷。清理试卷可能是多数考生目前正在做的工作,但我以为对做过的试卷中的题目要区别对待。重点应放在前5小题,特别是以前做错的题;次重点应该是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语言运用中的一些典型题;科技阅读文算是非重点。如果考生以前有错题和典型题的积累本,现在做起来应该较为轻松。

  3、强化识记。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内容,如字音、字形、熟语、背诵篇目,要天天强化,一刻也不能放松。

  三、关注时事,体验生活。考生在紧张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也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还要时刻关注现实。像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全球阻击甲型H1N1流感、三轮车夫读博士、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等社会热门话题都值得我们关注。

  另外,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和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美丽或感动的瞬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话永不过时。

  数学 突出重点 注重细节

  一、回归课本 构建体系

  数学复习冲剌阶段一定要回归教材,紧扣课本,深刻理解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同时要对课本例题中所体现的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和应用。轻视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好高骛远,必将会导致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混乱,而且还很有可能会掩盖自己知识体系中的漏洞。

  基础题和中档题的分量在高考中占到了80%以上,而且大多高考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影子,只有回归课本,构建完善的高中数学知识、方法体系,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把握考纲 有的放矢

  高考命题的内容基本都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而且重点知识相对固定。例如代数部分考查的重点为: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内容;立体几何部分考查的重点为: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关系;解析几何部分重点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上述内容进行强化和提高。特别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来提高自己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细节 提高得分

  在离高考最后10多天的时间里,“回头看”很重要,考生要多看以前整理好的资料。查看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公式,看学习笔记,翻阅以往的试卷,尤其是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梳理和查漏补缺。对于平时容易出错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要重点清理、总结,并形成易记的“口诀”,得到强化。同时对一些典型数学问题从思维方法、策略的层面上进行提高式复习。

  四、总结技巧 最佳发挥

  在最后冲剌阶段应当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的适应性训练。完卷之后,应认真总结,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补正。对试卷中做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分析、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应扎扎实实地进行整理归纳,为减少失误、杜绝低级错误积累经验。考生可依据自己解题习惯和基本功,结合整套试题的结构,实施“三先三后”的战术原则:

  (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无须拘泥于从前至后的顺序,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但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为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导致伤害解题情绪。

  (2)先熟后生。就是说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

  (3)先小后大。小题一般信息量小、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