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京浙沪三地专家齐聚北师大“论剑”中高考改革
2016-11-2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顾昕昕
关注掌上高考

   中国教育在线讯 11月18日,由北京晨报社主办的“中高考政策校长论坛”在京举行。在此次论坛中,来自“京浙沪”三地100多名专家和校长齐聚一堂,就中高考政策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论剑”。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宏观上把握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人才,是软实力。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是教育内在的职责。要实现“中国梦”,要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而人力资源的强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另一个是结构上的。

  同时,戴家干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仅要重学历,更主要的是知识、技能、能力,要以德树人。另一个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此外,戴家干指出高考制度目前有三大缺憾。第一是制度建设,没考上清华、北大是失败,没考上重点是失败,没考上一本、二本,考上三本是失败,没考上专科更是失败。都觉得自己不成功,哪一个是学生发自内心清楚自己要什么?高考制度是不是要改?让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第二,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的结果代替评价的结果。考试是手段,它是工具,不是教育的最后目标。最后衡量教育质量如何,全部靠高考,这就倒置了。第三个缺憾,学生一生中能参加三个重大考试,高考、中考、研究生考试。这些学生参加完考试背后的数据哪儿去了?

  因此,他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只限于考什么、招什么,现在开始又出现了如何去应对新高考,有点偏离新改革的初衷。所以我们不应站在这样的角度看,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高考制度改革。只有站得更高,才能走得更远,高考考试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为了今天。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进行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指出,关于高考改革,所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这个目标是清晰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利益主体不同,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中学、学生、高校之间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需要把这四个利益群体的诉求整合在一起,想办法通过有效机制和有效途径统一起来,实现总体目标。我的主张是改革的措施不要太琐碎,规定得越琐碎,投机的可能性越大。尽量发挥微观教育单位的改革积极性,尽量减少行政力量的主动性干预,把原则性的问题规范好,然后让各个利益主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自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做的效果可能更好,当然,也需要更大的智慧。在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大学招生是真正的总枢纽。把这个牛鼻子牵住,整个改革就会豁然开朗,很多困难都能自动得到妥善解决。文理不分科是这次高考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文理不分是否意味着要降低数学的难度,迁就文科生的数学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过去可以通过数学成绩判断一个学生在学业上的优劣,现在比较困难。高考数学越来越简单,数学在顶尖大学录取过程中的选拔性功能有弱化倾向。这种现状应该得到改变。现在很多学生往文科转,以为文科简单,这可能是一个误读。真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也应该建立在强大的数理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它的难度一点儿也不比理科低。设置选考科目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如果不赋予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由大学决定在录取时考虑的依据。如果大学录取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中学和家长就会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大学录取时仍然注重专业和分数,中学、学生和家长很早时候就会把学生限定在专业里。

论坛活动由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主持

  清华附中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在充分研究中学的现实情况,充分调研高校选才需求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开发出了一个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这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并适时公示、全方位监督。通过行为记录,产生出基于过程记录的评价结果。为了解决公信力的问题,系统专门设有一个诚信模块,如果弄虚作假行为被质疑、查证,不仅要进行扣分,而且这样的不诚信行为会被永久性记录在系统里。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从学校开始,重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这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具有过程性、全面性、可量化、可积分、易操作等特点,可以形成一个报告单,而且能做到客观、公正、开放。最后生成的是评价报告,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统计报告,根据大学的需求而定。大学在招生时,这套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这个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此外,来自杭州十五中教育集团原总校校长计国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副校长李峰也分别就初中教学如何适应中考招生改革”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做法和尝试,并发表个人见解。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