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刚刚公布的2017年北京高招大规定,本科普通批录取由三个批次调整为两个,曾经的“三本”被取消。虽然这只是一次招生方法程序的调整,然而对于以往那些“三本院校”的在校生而言可谓是一次喜讯。长期以来,“一本”“二本”这样的招生机制被一些用人单位曲解为学校的办学实力层次,由此在就业市场又构筑了一条隐性的学历歧视壁垒。消除这些不合理的就业歧视,关键在于社会淡化“本线”或“958”“211”这样的指标意识。
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位女生在应聘时,因为毕业学校所在的招生批次不符合要求而被拒绝录用。有趣的是,这位女生其实毕业于一本院校,而单位却明确规定只招收三本院校毕业生。这家企业的创办人不但是想证明三本院校的学生一样能干好,更是以一种“逆向歧视”的方式对一种普遍的就业歧视进行反抗。
众所周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有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门槛,譬如非“985”“211”不招,或者非“一本院校”不用等。然而,无论是从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管理的角度,这样“一刀切”的门槛都是不专业的。比如“985”“211”原本只是一项教育工程,而非学校办学实力的分野,甚至少数知名院校也不在“985”“211”之列。而以“本线”当成门槛就更有些可笑了。因为,所谓一本、二本仅是招生批次,并不能以此直接衡量学校的“档次”,同一所院校在不同地区可能属于不同批次,就很难用批次来确定学校的办学“档次”了。
当然,就业学历歧视的根源来自人才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在人力资源难以充分进行人才适配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学历等标签成为指标性要求。“唯学历是举”某种程度上就是将复杂的人才选拔简单化。其实,企业管理者本身都明白,高学历、好学校出身的人未必都比“低学历”“小本”的人在工作中展现更高的能力,学历“一刀切”在简化选拔过程的同时,实际上也让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受损。因而学历作为一项指标在当下有一定合理性,但更多元科学的人才聘选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学历歧视愈演愈烈,有些单位甚至在招聘研究生时还要看应聘者本科是“几本”,这就等于让“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强行战胜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合理。
“三本”的取消,未必一定能让以往的“三本院校”在招生中占到便宜,但至少会让这些院校摆脱了一道由社会潜意识强加的束缚,让学校和它们的学生能在更公平的起跑线上展现自己的竞争力。但归根结底,就业学历歧视不是招生政策造成的,减少这种歧视,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