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为什么要报考国科大
2018-05-17
中国教育在线
关注掌上高考


  我国在南海“种岛”,科学院的学生坐着科考船在岛礁边上种珊瑚;在“北斗”卫星发射场,科学院的学生紧张地和工程师们一起对卫星进行最后的测试并屏住呼吸等待点火;在“天眼”实验室,科学院的学生紧盯屏幕追寻从宇宙深处发来的信息;在战略装备试验场,科学院的学生为武器装备提供核心元器件的现场保障……因此,国科大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国科大的生均科教资源比任何高校都有数量级的提高。只有国科大能够公费送本科生出国游学,只有国科大能够为每位本科生安排学业导师。

  现在,很多学校都参与了“双一流”的评审,评上“双一流”的高校可以从教育部拿到更多的经费,而科学院正在实施的“四个率先”比“双一流”资源毫不逊色。

  “四个率先”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科学院时对科学院提出的要求: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既然是“率先”,就比其它科教机构要先行一步。2017年8月,科学院启动“深化科教融合 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行动。我相信,经过多年“率先一流”的建设,中国大学将很快形成“一超二强”的格局,其中“一超”就是国科大。

  人才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前面说的科研水平高、生均资源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工程实践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只能是教和学本身。科学院人才培养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国科大雁栖湖校区

  一是科学院比高校更强调学生人格的培养,尤其是更强调国家责任。我自从1986年上中科大开始,在科学院学习工作了30多年,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跟我说过如何通过努力让自己出人头地,每次从导师那里听到的都是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跟我的导师夏培肃院士读研究生期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每次导师跟我谈工作,总是跟我说国家需要我们来建设,希望我不要出国。我做龙芯以后,我的导师生病住院,我去看望,她在病床上还对我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好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我们这代人没做好,你做得比我好”。计算所老所长李国杰院士也是夏老师的学生,有一次在一个讨论自主可控的大会上对着几百人动情地说,“我的导师夏老师今年90岁,干不动了;我也70岁了,快干不动了,如果到胡伟武这一代,中国的CPU还干不好,那中国的IT产业就没戏了。”

国科大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李国杰院士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什么叫战略科技力量?就是国家在科技方面发出“国有疑难可问谁?”的呼唤时,科学院人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说“国有疑难可问我!”根据我在科学院学习工作几十年的体会,当我们真正把国家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国家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国家的使命当做自己的使命时,个人的成就也是最大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同样可以用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中!

  二是科学院比高校更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充满浮躁的社会中,科学院虽然也难免有些浮躁,但相对来讲还比较实事求是,对任何假设更注重求证,对任何现象在弄清机理前不轻易下结论。一位在科学院和高校都工作过的科学院领导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中央说要汽车,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P大会画一台漂亮的宝马,T大会用木头做一台桑塔纳模型,科学院会造一台能开的拖拉机。

  记得有一年,计算所召开战略规划会,我的导师以耋耄之年参加了会议,在讨论龙芯年度工作报告后的环节,导师让我把PPT翻到某一页,我以为她有什么问题要问,结果导师只跟我说第几行某字是个错字。按照国内外学术界的惯例,研究生写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把导师作为作者之一,但夏老师却从不允许我这样做,除非论文中确实包括她的实质性贡献。我现在也同样要求我的学生,除非我有实质性的贡献,否则发表论文不许署我的名字。

  三是科学院的老师对学生有很强的责任心。教师教授知识,导师引导人生。科学院的多数研究员都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之一,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完成科研项目的“廉价劳动力”。我的导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十年中,培养了三名博士毕业生,其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她曾经在计算所介绍培养学生的经验时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自己项目的角度考虑他的发展。我刚入师门的时候,夏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已接近尾声,我参加了部分扫尾工作,在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中排名在十几位。该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按规定有9人可以获奖,但我却意外地得到了获奖证书。原来是夏老师为了我的发展, 把自己的获奖名额让给了我。一个项目获了奖,项目的主持人却没有获奖,这恐怕在科技界是罕见的。从中也可窥见夏老师注重培养年轻人之一斑。在我开始独立带学生承担项目时,有一次夏老师住院,我去看她时谈起研究生培养。她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人梯,给别人当梯子的同时自己要不断长高,不够高的梯子没人愿意爬。

  学校不是学店,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找一个好工作。中华民族的教育一直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光荣使命,“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国科大就是一所为国家培养科技栋梁之材的好学校。

  作者简介

  胡伟武,男, 1968 年 11 月出生于浙江永康,1986 年中学毕业于永康一中,1991 年 7 月大学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随后免试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夏培肃院士, 1996 年 3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论文。现任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科院计算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胡伟武 2001 年起投身于龙芯处理器的研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通用处理器龙芯 1 号、第一个 64 位通用处理器龙芯 2 号、第一个四核处理器龙芯 3 号的研制,使我国处理器研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龙芯处理器已经形成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党政办公、工控、嵌入式等领域,为国家安全和自主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7年10月24日,胡伟武(中)在十九大“党代表”通道(殷刚摄)

<< < 1 2 共 2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