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招办访谈 详解2019在京招生政策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在“教育面对面”做招生访谈,直播上详细介绍了2019年在京招政策,并针对广大家长和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给予解答。
中国教育在线第一时间收集整理访谈相关内容,供考生报考时参考!
一、学院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和动画、数字媒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始终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工、艺、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是传媒领域的综合性大学。2019年,学校以“四个一批” 专业建设即“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切入,打造一流本科专业。以“五个一工程”即“一流生源、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毕业生”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目前,学校有艺术类本科、自主招生、普通本科、非通用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5个招生类别。
二、2019年计划新增专业
近日,经教育部审批,我校新增备案了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漫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新增专业能否在北京投放招生计划还需请大家继续关注我校,我们会在5月公布具体的招生计划。
录取原则提示
一般提档比例会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5%以内。
在实考分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若均无政策性加分,文科考生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理科考生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若单科成绩完全相同,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追加录取。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设定专业志愿级差,第一、第二、第三专业志愿之间的级差为2分,第三专业志愿以后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所有已投档考生按实考分排队,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各专业招生计划数顺序录取。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的考生,实考分减掉一个分数级差进入第二个专业志愿排队,依此类推。同一专业录取时,相同条件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若均无政策性加分,文科考生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理科考生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
学校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春季学期组织转专业考试。具体方式教务处每年都会发布《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实施细则》。通常情况下,普通类专业之间可以互转,普通类专业也可以转到艺术类专业,但艺术类、自主招生专业不能转到普通类专业。
三、2018年学校招生分数较高的专业推荐
文科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是广告学。理科录取分数线做高的是公共关系学。两个专业都隶属于我校的广告学院。
广告学专业(品牌传播方向、广告媒体经营方向、整合营销传播方向)是广告学院创办之初最早的传统专业,以其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成为在全国具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在多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专业,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也是一个实践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专业,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密切、操作性强的特点,本专业以原有广告学专业为学科根基,创新地将广告与品牌的发展、广告与媒介环境的互动,广告与营销的结合置于社会背景下的综合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构建。
本专业各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既可从事企业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也能从事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策划与广告运营工作,以及其它各类机构团体的品牌传播、推广及营销与经营管理工作,从而成为掌握现代企业品牌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创意理念,具有前瞻性广告媒体经营管理视野,熟稔整合营销传播,熟悉现代品牌传播运作流程的专门人才。
公共关系学专业旨在培养全媒体时代的高级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科的优势将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媒体融合时代多元化传播手段;公共关系学所在的一级学科为管理学,学生将掌握管理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通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将系统掌握公共关系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商业传播、公共传播、危机管理等各种公共关系实务,能满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机构公关宣传部门对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的需要。
本专业的四大培养目标:
第一,全媒体时代的高级公共关系专业人才。
第二,精通新闻传播学与管理学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第三,具有系统扎实的公共关系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四,能满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非盈利组织的人才需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包括政府机构、媒体等事业单位、跨国生产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专业公共关系公司、专业广告公司、专业咨询公司、新媒体企业等。
四、分数相对不高,但有特色和前景的专业推荐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4年正式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专业本科生,在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数理基础、算法基础和项目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办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学生在完成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掌握不同方向的专业技能。大数据系统研发侧重系统架构设计、大数据存储与分布式计算等,大数据应用开发侧重软件开发、算法应用及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侧重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等。
行政管理(智慧城市治理方向)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重点领域。而智慧城市管理是新时代赋予城市管理的升级,管理人才奇缺。行政管理(智慧城市管理方向)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制订出了基于公共管理学科,反映交叉学科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理论基础、掌握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专业知识、熟悉智慧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人才能够运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和大数据、智能物联网技能,在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城市社会团体、相关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城市建设及区域合作、人居环境治理、城市发展及再生、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从事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资源管理、市政项目评估、城市经营实践等方面工作。
融媒体时代,新兴专业推荐
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方向)
本专业主要以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创意人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相关媒体的创意、研发、策划等部门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采编及设计制作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
当今已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不仅是传媒转型的趋势,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互联网+”和新旧媒体融合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与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兴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新媒体、面向新经济、具备信息传播能力和经营管理潜力的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可以进入传媒、互联网机构的内容、产品、市场、运营等各条业务线,也可进入政府、企业从事与新媒体有关的工作,并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推荐
传播学专业(Bachelor in Journalism)是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本专业将秉承中传卓越国际人才培养理念和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实践中学新闻”的“密苏里方法”,培养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知识背景,熟悉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机制,熟练掌握新媒体及网络媒体应用技能,通晓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能够从事现代传播媒体与社会组织机构的业务操作及组织管理、融合媒体新闻采编与营行管理、媒介市场分析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服务融合媒体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学制四年,分为两种培养模式。
【中传-密苏里学习模式】凡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第一、第二学年学业,并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的学生,国际联合管理委员会将根据GMC 国际综合素质考评排名从优选拔15名学生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第三、第四学年的学习。
【中传-中西融合学习模式】该模式以在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学习为主,采用中西方融合的国际培养计划。第一、二学年以传媒全球公民-GMC通识课程为主,由中传及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盟校的国际教授共同执教。第三、四学年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由来自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和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特聘的业界导师、国际教授共同承担。
五、就业情况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统计,中国传媒大学2018届签约工作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三为教育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向“三台五社”输送了1904名毕业生,其中中央电视台525人,新华社380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68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56人,人民日报社119人,中国日报社87人,中国新闻社41人,光明日报社28人。其中,有96名2018届毕业生到中央级媒体就业。
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010-65779370 65779256 65779141(传真)
本科招生网网址:http://zhaosheng.cuc.edu.cn
招生咨询邮箱:cuczsb@cuc.edu.cn
招生办微信: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微信号CUC-zsb)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