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老师作客中国教育在线
·学校简介 | ·专业设置 特色专业 | ·招生计划 |
·录取限制 | ·学费制度 | ·招办联系方式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到中国教育在线嘉宾聊天室。这里是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主办的2009年全国高校招办主任访谈的访谈现场。本期访谈,我们专程为大家邀请来的嘉宾是来自上海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老师,和我们具体聊一聊2009年我们上海复旦大学招生相关的具体问题。以下是访谈实录:
[郑方贤]:好的,正像主持人说的,我想复旦大学对于我们高三的考生来讲一定是不陌生的,但是我也非常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复旦大学1905年建校,已经有104年的历史了,是一个百年的名校。从解放以后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一个大学,所谓的“211”、“985”它都在内,并且它是一个文理综合性的大学,多达70多个本科学士学位专业,为我们考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机会。另外复旦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它是处于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都市,为我们考生将来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大的空间。除了这些,我们作为一个重点大学固有的一些特色之外,我非常想给大家推荐一下复旦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复旦大学长期以来在本科教育有非常好的传统,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做了很多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比如经过多年的努力,它是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施行学分制教育的大学,那么迄今为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每学年为我们的学生提供4700门次的课程,这么大规模的课程量在大概在国内高校也是绝无仅有的,为每一个本科同学提供了我们非常关心的比如说在本科期间的研究的机会,我们大概每学年有1千余名同学可以享受到复旦的研究资助,还有我们2008年有1390多名同学参加了海外和国外大学的交流,我想这是我们考生非常关心的一点,因为在上海人才的竞争必然是参与国家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我们同学出去进行交流。那么还有一点作为考生来讲特别关心的,就是大学招生是有计划的,因此我们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开放了转专业的制度,现在每学年我们申请的同学大概都在400多名左右,大概有300名同学可以完成他的转专业程序,各取所需,能够到他自己满意的专业。所有这些教育教学培养制度上我们的同学在复旦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复旦的人才培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的有特点的,我想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验证。
[郑方贤]:复旦有70个本科学士学位专业,对我们同学的选择创造了非常大的空间。大家经常会问到我们最有特色的专业是什么或者最强势的专业是什么,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分两个层面,第一对我们大学来讲一个新专业的设立它必须是有相当的资源的支撑也就是说它的师资、它的学科的研究水平以及它的实验实践环境,包括学生的深造,在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它的就业的取向,因此任何在复旦的专业的培养质量都是有保证的。我们设立的新专业必须在校内有两年以上的第二专业学位的过渡才能作为一个正式的专业向社会招生,因此在这点上大家可以放心。第二个,我想介绍复旦的学科课程的特色的,从50年代开始复旦就被国家定型为文、理综合性大学,因此就当时我们的建设来讲和以后长期的国家投入来说,复旦最有特点的专业应该是文、史、哲、经、数、理、化、生,这些学科就构成我们当时(50年代)一个文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架构。2000年,我们和国内最好的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所以现在我们的学科是非常地完整,我们成为文、理、医综合性的大学。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专业比如说复旦的新闻学,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唯一的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新闻学院,还有像我们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复旦人才培养的途径,那么2009年我们也新设立了一个核技术的工学专业,这个专业一个是国家的需要,第二个是复旦本身在这个学科方面就非常强。我们在早期就有核物理的专业,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和建设一直没有停顿,不过在这方面的招生数量很少,我想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来通过转专业的形式进入。
[郑方贤]:2009年我们本科总的招生数量是3000人,这样的规模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加以控制的,我们这样的大学这样的招生规模在全国还是比较少的,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个进入复旦大学的同学都能受到高质量的培养。对这个招生计划而言,我们更为强调的是在这个范围里面能够达到我们生源的多元化,所谓的生源多元化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尽可能让我们各个省的优秀学生都有机会进复旦培养,所以这几年我们根据上海生源的变化不断在进行调整,来把这个数量投放到各个省区,从2009年的安排来说的话各个省是有所增长。第二个我们的多元化是来自于不同类别的学生,类型会更多一点,比如说保送生、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这样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互相的交流和融合会促进他们的成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