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李副主任作客中国教育在线
·学校概况 | ·09年招生计划 | ·专业设置及特色专业 |
·合作办学 | ·硬件设施及师资情况 | ·就业情况 |
·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 ·收费标准及奖助政策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联合主办的2009年全国高校招办访谈活动。在我们的节目中,会请到全国高校招办主任为您答疑解惑。如果您想参与到我们的节目中来,可以把您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直播平台上,我们的网址是gaokao.eol.cn,非常欢迎您的参与。那么今天我们特意邀请的是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李俊老师,以下为访谈实录:
李俊: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机械和环境能源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个综合性大学,学校办学始建于1931年。在此基础上,52年创办了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85年9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200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授予权。目前,学校已经构筑起了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近六万名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学校形成了一个校三校区办学的格局,主要包括青岛抚顺路的四方校区,位于青岛市区;皇岛校区,位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另外还有费县校区,位于沂蒙的革命老区--费县东部的一个经济开发区。
学校现有占地2200亩,下设18个教学院系部,以及一个独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学院。学校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专业培养领域,9个同等学历培养研究生的学位专业,55个本科专业,1个省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个省部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研发基地,还有1个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目前,山东省高校工委,在山东省高校当中总共有两所高校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我们学校就其中之一。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75亿元。
主持人:2009年青岛理工大学招生计划以及各省的分布情况如何?
李俊:2009年学校继续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招生,2006年开始除了港澳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招生。今年招生计划是7640人,其中本科生是4740人,专科生2900人。这里边特别要提一下,在山东省招收的本科生是5940人,本科生3040人,专科生2900人,其余的30个省市自治区总共招1700名的学生全部是本科计划。也就是说专科生2900人只在山东省招收,省外是不招收的,省外全是本科招收计划。
李俊:2009年在内蒙古、吉林、河南、山西、贵州、安徽六个省,我们的招生计划全部是在本科一批次录取。上述六个省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在本科一批里边来找我校的专业代号。江西省今年第一次有11个专业进入了江西省的本科一批次录取,也就是说在江西省既有本科一批录取,也有本科二批录取,这个情况请考生注意。黑龙江省2008年已经有22个专业,在一批录取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几个专业,也就是说今年黑龙江省有26个专业,在本科一批录取,本科一批本科二批都有录取招生计划,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变化。
另外,在山东省的理科本科中,除了一些特殊的录取,如费县校区的本专科,费县校区的本科和费县校区的走读,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按培养成本收费这种特殊的专业,有特殊专业要求的这个录取方式之外,所有理科专业进入山东省本科一批次录取,较往年这是变化比较大的一点。其余的这22个省份,我们都在本科二批次进行录取,这是目前主要的情况。
主持人:特色优势专业有哪些?
李俊:我校是一所老学校,青岛理工大学是以土建类专业、机械类专业和能源环境类专业为特色的一个理、工、经、管、文化协调发展的一个老牌工科院校。我们的特色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自动化、环境能源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学科。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这几个专业的招生分数线比其他专业明显要高出个十分左右。2009年我们新增的专业是艺术类专业--音乐表演,此专业仅在山东省进行招生,在省外不招生。其他的专业设置和往年基本一样,没有很大的变化。
山东省的招生科类今年有很大的调整,大家可能都知道,山东省的中外合作办学在2008年本科是在本科二批,专科是在专科一批,从2009年招生开始录取批次有所调整,本科调整到本科三批了,专科是调整到了专科二批。另外,我校一些传统项目,如订单式培养,也是只在山东省进行招生,面向山东的学生,上学期间不用交学费,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来承担学费,学生毕业以后要到用人单位去进行工作,这是一个创新。
另外,今年我校计算机学院和青岛市软件园联合创办了一个软件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学费是1万2元每年,在山东省招生50名计划,这是校企合作充分的一个成功范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