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甘肃省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8-03-01
甘肃省教育厅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甘肃省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甘肃省教育厅

2017年12月


2016-2017学年,甘肃高校坚定不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甘肃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突出特色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甘肃省共有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7所,其中部委所属本科院校2所、省属本科院校15所。2016-2017学年,全省普通本科院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在全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明确办学定位与目标,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持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整合各类办学教学资源,持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培养了大批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优异成绩迎接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加强理论学习和系统谋划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进一步明晰了各具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下表1所示)。总体来看,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契合了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在知识要求方面普遍强调专业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在能力要求方面突出强调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在素质要求方面主要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奉献精神、身心素质以及人文情怀等;二是紧紧围绕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战略重点和甘肃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在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方面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如师范院校普遍强调培养基础教育急需或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水平师资,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强调培养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6-2017学年,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河西学院、天水师范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进一步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强调了培养的人才要具有鲜明道德意识、健全人格、持续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宽厚的专业背景。

1519609920422098232.png

(二)本科专业设置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载体。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共设置本科专业点830个(其中2016-2017学年度新增本科专业点31个),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专业布点较为集中的学科门类依次是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全省普通本科院校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认真落实专业设置和调整备案审批制度,专业设置和调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基本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从本科专业布局情况来看(如表2所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理工类专业布点占总数的49%,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布点占51%。兰州工业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陇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院校工学类专业相对较多,分别占该校专业总数的72%、65%、63%、42%、33%、28%;甘肃中医药大学医学类专业占该校专业总数的76%;兰州财经大学管理学类和经济学类专业占该校专业总数的57%;甘肃政法学院法学类和管理学类专业占该校专业总数的56%。从本科专业结构特点来看,基础学科专业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实力,契合甘肃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需求的应用学科专业发展较快,汽车服务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得到初步发展。

(三)在校生情况

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总数达297280人,比上年增加2159人;本科生总数24402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2.08%。各高校在校生总数及本科生人数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兰州大学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为61.96%;兰州文理学院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较低,为47.40%,但也比上年度增长了13.18%;其他各高校本科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均在74%以上。

1519610260643098740.png

(四)本科生源情况

生源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源头之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起点,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甘肃省认真实施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举办了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咨询“陇原行”活动以及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大型高考咨询会活动,多措并举加大高考招生宣传力度,持续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生源质量。2017年,甘肃高考录取率继续保持了连续增长的势头,实现了从2008年开始的“八连增”。其中,普通本科院校计划招生数63733人,实际录取63447人,实际报到60747人,报到率为95.74%。各高校2017年本科生源情况(如图2所示)。绝大多数高校的报到率均在95%以上,仅有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的新生报到率略低于95%。

1519610296148012603.png

(五)国(境)内外交流合作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西部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省部共建、对口支援、省校合作和“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为平台,全面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借外力,练内功,抓改革,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17年底,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7所本科院校实现了省部共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西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7所本科院校被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9所国内高水平大学与我省建立了省校战略合作关系,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6所国内高水平大学与我省达成了省校战略合作意向;深入推进“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工作,组织召开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年校长论坛。截止2017年底,6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的148所中外高校加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我省本科院校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平台,积极推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和高校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打开了我省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局面。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专任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队伍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术水平的先决条件,更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依托。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普遍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建设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截止2017年9月底,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5203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2002人,占总数的78.94%(如图3所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8216人,占总数的54.04%(如图4所示)。从学历结构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在60%以上,其中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重达到80%以上,分别为89.53%、82.89%、87.24%、81.16%、82.86%、81.88%、88.31%。从职称结构来看,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中医药学院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59.75%、62.99%、63.72%、59.69%。与2015-2016学年相比较,全省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减少620人,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显著提升,职称结构更趋合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但从全省来看,全省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队伍中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偏少、中青年领军拔尖人才相对匮乏、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学历层次逐年提升已经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强化“一流师资投入教学”、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成为今后高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1519610355896096837.png

 (二)生师比现状

生师比是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合理的生师比有利于学校办学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逐步提高,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生师比与2015-2016学年相比有了明显降低(如图5所示),13所高校的生师比高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的18:1(医学院校为16:1)。其中,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的生师比超出20:1,分别达到了21.64:1、20.12:1。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逐年增加是适应高等教育“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省普通本科院校生师比的现状来看,整体偏高,师资队伍总量明显不足,不能很好适应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如何更好地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519610397751015138.png

(三)教学经费投入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保障本科教学经费优先投入。2016年,各院校均能保证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见图6),各院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等均有增长。同时,各普通本科院校在保证日常教学运行经费的基础上,还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设立本科教学专项经费,引导和鼓励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及专业与课程建设等项目的开展。各院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对教学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完善本科教学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经费使用的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1519610462226096228.png

(四)教学设施条件

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持续加大对教学实验用房、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体育场馆等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科学配置、优化管理、统筹使用,有效保障了各学校的本科教学运行。全省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m2、生均宿舍面积8.3m2,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4.68m2(见图7)。各院校继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安宁五校战略联盟”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机制,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司法系统实践基地等4个基地纳入“安宁五校战略联盟”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各院校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以保证满足本科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社团活动、师生体育竞赛等方面的需求。

1519610509744078473.png

2016-2017学年,各院校继续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见表3),改善本科教学科研条件,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均较2015-2016学年有所增长(见图8),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前三位分别是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

1519610543580061757.png

1519610569788088943.png

图8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各普通院校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各院校继续加强校园网络的升级、改建和扩容,各院校校园网基本都能实现主要教学办公区和学生宿舍的覆盖,西北民族大学实现网络覆盖率100%,兰州交通大学建成基云计算平台于一体的宽带多媒体网络。二是积极建设面向师生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一体化数字校园信息服务平台,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院校着力推进学校数据中心的建设,河西学院制定出台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三是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兰州大学数字化学习中心于2014年底正式上线运行,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全部必修课程即将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线,兰州理工大学实现了150余门课程网络共享,甘肃农业大学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外语教学平台,兰州文理学院构建了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及教学应用平台。

(五)图书资料及应用情况

2016-2017学年,甘肃省各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建设纸质图书资源与电子图书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资源体系,各高校图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见表4)。其中,兰州文理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和兰州大学的生均纸质图书量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前三,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兰州大学的电子图书、期刊总量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前三。

1519611019397006413.png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各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好办强传统优势专业,以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作为建设平台,突出应用转型、特色发展,发挥特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增强专业知名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专业,建设完善的专业群,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2016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坚持把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特色专业、专业内涵建设作为提升本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截止2016年底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0个,省级特色专业135个。特色专业建设基本结合了学校自身的优势,符合各校的办学定位(见表5),如以理工科为主的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的特色专业中核技术、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土木工程等理工类专业占这些高校特色专业总数的90%以上;以农学为主的甘肃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是农学类的草业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以教师教育为主的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的特色专业是英语、化学、历史学等教师教育类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兰州财经大学、以法学为主的甘肃政法学院、以医学为主的甘肃中医药等三所高校特色专业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类专业;民族院校也凸显出其民族特色,如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特色专业中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总体来说,工学、理学类特色专业占全省特色专业总数的一半左右,各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满足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519611635972079802.png

1519611644193002468.png

1519611706515081245.png

1519611715376074070.png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2016-2017学年,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平均开设课程2381门,开设课程门次较多的为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且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全省普通本科院校以落实“质量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6-2017学年,20名教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0名教师获“创新创业教学名师” 荣誉称号,60门课程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个教学团队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荣誉称号,5个教学团队获“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荣誉称号,10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截止2017年底,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629门(如表6所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1门,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讲人均为教授职称,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学历水平高,团队合作情况良好。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106个(如表7所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105人(如表8所示)。

1519611775343094400.png

1519611793470022834.png

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教材编写、教材选用、教材申报等教材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各方面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组织编写了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兰州大学建设了17项教材建设项目,资助总经费49万元;兰州交通大学共出版教材29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与兰州铁路局共同组织编写出版适合铁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专业教材24部;西北民族大学共出版教材9部(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甘肃农业大学立项33个主编教材建设项目;甘肃中医药大学共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副主编13部,参编教师达61人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立项资助建设《幼儿歌曲演唱(藏汉双语)》等5部教材,资助经费为5万元,自2011年以来,立项并资助建设教材47部,其中《藏族文学史》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河西学院全年教师编著教材117部,教师出版专著17本。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省各本科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兰州大学持续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建设,2016年,学校修订了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拔尖计划”培养方案按照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修订。2017年7月,学校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教学与科研训练”专家委员会,全面指导“拔尖计划”培养。继续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主动服务社会能力增强。西北师范大学坚持教师教育是立校之本,2017年9月,学校制定《“卓越中学教师”教育硕士选拔培养方案》,正式启动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在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等9个专业开设“云亭班”,在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开设“卓越文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基地班。目前,15个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共有在校生1852人。西北民族大学通过强化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项目、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交叉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甘肃政法学院2016年起与甘肃省司法厅共建监狱学专业,联合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积极支持下,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培养法学专业(藏汉双语方向)专项人才,2016年首批招生46人;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达成共识,形成联合培养法律人才的机制;积极落实“双千计划”,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法学(藏汉双语方向)招生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继续完善和深化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育人机制,不断提升学校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天水师范学院针对教师教育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分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强化教师教育实习工作。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了“理论+技能+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陇东学院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支持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的具有实质效果的技术开发项目,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切实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积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先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和论证工作。服务城市类、工程教育类专业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4+0”、OBE、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4个环节,采用“双导师”和“双循环”制,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校先后与兰石集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43个,共建合作育人基地138个,共建实验室2个。兰州文理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教学程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四)本科教学研究

2016-2017学年,甘肃普通本院校普遍重视和加强本科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或立项方式,并取得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兰州大学共支持立项教学研究项目258项,委托项目1项,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1项,一般项目222项,投入经费总计350万元。西北师范大学每2年重点支持30个教学研究项目,2016年学校立项建设12项重点项目,15项一般项目。甘肃农业大学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按照“立项——研究——鉴定——总结——推广”的教学成果培植路子,有力推进了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西北民族大学本学年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6项,建设经费达42.50万元。兰州财经大学2017年共立项校级教改研究重点项目10项,每项资助5000元,一般项目25项,每项资助3000元。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学校共立项44项,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4项,推荐校级一等奖10项参加甘肃省教育厅奖评审,9项获得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甘肃政法学院立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重点项目20项,一般项目34项,招标项目1项;14项教学改革结项项目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已经运用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推动作用已初步显现。河西学院2016年组织申报和评审确定了55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含教学方法改革)。兰州城市学院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项,建设经费达4.70万元。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深入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2016-2017学年,甘肃省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继续强化实践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兰州交通大学每年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重点支持实验教学项目的改革创新以及自制仪器设备的研发,近两年对近百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成果。兰州财经大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截至2017年9月,共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河西学院认真开展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积极组织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工作,2016年,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兰州文理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逐年加大新增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近年来,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新建及改造实验室45个,建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音乐表演、化学化工等12个实验教学中心。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兰州大学自2013年以来,分批投入经费4200多万元,支持了24项实验室建设项目、16项教学实习项目和23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建立了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278个校外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和涉及专业实习、就业实践等方面的205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成了“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等8个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初步建立了有36名导师的创业导师库和有100名专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库。西北师范大学与白银市教育局及所属中学共建“UGS”实习基地,截至目前全校共建成93个省内、109个新疆阿克苏地区、3个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涵盖普通中学、民族中学、师范学校、高职高专、中专学校等,地域分布广,保证了实习单位安排对口,为教育实习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兰州城市学院主动与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行业)单位等共建实习实践实训平台,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实习实训,新增校外实践基地6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318个,实习基地覆盖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城市,本学年共接纳学生4316人次。兰州文理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高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行顶岗实习制度,推进产学研合作。至2017年,已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6个,其中事业单位51家,企业95家,基本覆盖现有专业,基本满足学生校外实践需求。

3.提升专业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自2010年起,启动实施以板书与规范汉字书写技能等6个模块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计划”,通过对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分阶段、有重点的培养与训练,师范生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研究等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2016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实践教学:“小先生”引领“大课堂”》对学校师范生专业能力培训工作进行了报道。河西学院以全面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为目标,以“专业、就业、创业”为突破,重点在实现社会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在活动的项目设计和前期审核上下工夫,改变社会实践一般化倾向,推进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和内涵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和实践地需求,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兰州工业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调整设置实验项目,增加技术发展前沿内容,减少演示型、验证性实验,扩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4.加强毕业论文写作管理

西北师范大学扩大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检测试点范围,同时通过“盲检”抽查、开题报告抽查制度,加强诚信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2017年5月学校抽检2017届毕业论文2396篇,抽检比率高达50%,对其中存在问题的308篇论文进行了限期整改,合格后方能继续答辩。同时学校已与中国知网达成协议,自2018年起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系统查重。兰州理工大学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编制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记录》,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做到了选题严、指导教师审查严、指导过程检查严、学生成绩评定严。甘肃农业大学始终将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是通过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从2017届毕业生开始,引进“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通过论文查重系统进行检测。二是通过学术引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性。2017届本科生80%以上毕业论文选题都能结合科研或科技推广课题。兰州财经大学2017年在《兰州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指导、撰写规范、装订归档等方面加以细化,使得过程管理更加规范。各院(部)也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了更加具体的管理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校院(部)两级管理。

5.加强创新创业工作

各高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为重点,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探索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兰州大学投入近200万元支持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120万元用于支持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年度共立项181项,参与学生510人,基本覆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同时自筹经费支持2016年立项的2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17个项目顺利结项。甘肃农业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设置3个创新学分,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目前,共组建创业团队15个,实施创业项目6个,已注册公司2家,待审核2家,初步实现了创业实验班聚集创业精英,培养种子选手的建设目标;配套2000平米场地,投入220万元建设“稼穑创客”创客空间,每年资助300万工作经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接政府资源,积极申报省级重大创新创业项目。2016-2017学年,有15个项目获批“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项目资助,支持专项资金1255万元。兰州理工大学制定实施《兰州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下设创新创业学院,全面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以创新课程、创业课程、创新及开放性实验、科研创新训练(Ⅰ-ⅴ)四个选修模块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类课程(4个创新创业学分),构建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环节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第一课堂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活动(含社团活动)、各类学科竞赛、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创业实践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个创新创业学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构建 “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学生在不同层次实践训练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强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兰州交通大学本学年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7个(其中创新13个,创业14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8个(其中创新29个,创业19个)。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集“教育、实训、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创造性构建了立体化、全方位的“47456”创业教育培养新模式。2017年,学校申报甘肃省高校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5个项目获批建设,获得甘肃省470万元专项资助。2017年7月,学校获批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兰州城市学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1个,创业实习基地179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3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7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指导课程1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6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45人,至今有60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

6.推进“安宁五校战略联盟”深度合作

在甘肃省教育厅主导下,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安宁五校战略联盟”深度合作。启动联盟高校本科学生交流学习、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建立联盟高校实践育人合作制度,探索建立联盟高校通识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联合申报教学与教改研究项目,尝试联合举办以同专业本科生为主参加的联合野外考察、联合生产实习、联合设计实习、联合社会实习、联合社会调查等各种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2016-2017学年,开展了学生联合野外调查、文学创作采风、啤酒及葡萄酒生产实训、法庭庭审观摩,博物馆、认知馆和地震馆参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联合实践活动,先后有来自安宁五所高校的60余名教师和1000多名学生参与活动。《基于安宁高校五校联盟构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项目立项为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重点资助项目,获得10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

(六)学生发展与服务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高校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观。西北师范大学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把握校园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报告会、举办“青春喜迎十九大 不忘初心跟党走”等主题团日活动、举办团干部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等,引领青年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兰州财经大学通过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教育活动、举办“喜迎十九大‘弘扬传统·修德端行’”演讲和中华经典诵读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将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和优秀品质融合到活动中去,让青年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入耳入脑入心。兰州大学以促进网上网下一体化战略转型为方向,坚持“内容为体,技术为用”的工作思路,更加主动和有效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创作出了一批符合青年特点、彰显青年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各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服务。兰州大学制定了《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提升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实施方案》,建立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定期公布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有选择地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通过定位“精品项目”,锤炼活动品牌,组织开展了交响合唱音乐会、社团文化节、戏剧节等演出。西北师范大学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围绕学校育人中心任务,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兰州交通大学学生社团始终秉承社团“家”文化的理念,坚持“规模、质量、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组织建设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传承大学文化精神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甘肃农业大学共有学生社团102个,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2016-2017学年,学校学生社团发展基金支持立项特色活动11项,开展学生社团活动486场。兰州理工大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的红柳系列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红柳大讲堂”、辩论联赛、诗歌朗诵比赛、“红柳文化节”,开辟“红柳广场”、栽种“红柳林”,积极建设校园景观文化,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校园环境及软硬件条件,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西北民族大学构建了由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部、团委协同指导的第二课堂育人领导体系,健全“学校-学院-社团”三级组织管理模式;通过打造“一院一节一特色”活动、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促进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平等、和睦相处。2016-2017学年,学生社团累计开展活动168项。

3.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科技兴农、“定向扶贫”、文化艺术等主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子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省情,坚定自身专业理想,增强责任担当。兰州大学每年组建30余支大学生实践团队,500余名大学生,开展“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共组建112支“一带一路”专项团队,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开展国情民情调研考察实践;组建17支县域经济发展调研团队,在甘肃省内各基层县市开展区域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产城融合等相关实践调研活动。西北师范大学以“青春建功十三五 携手共筑陇原梦”为主题,以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共组建集中社会实践团队110支,参与集中社会实践学生1280人,另有12000余名青年学子返乡开展分散实践调研。甘肃农业大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组建304支社会实践团队,举办各类科技讲座209场,开展就业创业等主题座谈会369场,受益人数42286人,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市区。西北民族大学通过“志愿服务月”、“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将志愿服务内容具体化、服务对象扩大化。甘肃政法学院2017年共组建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团队43支,其中国家级重点团队2支,省级重点实践团队7支,校级重点团队10支,另有院系级重点实践团队24支,参与集中社会实践活动人数800余人,另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分散社会实践。

4.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各高校加强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等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学生党团组织为依托,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基础,带动和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和校园环境维护,把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变为课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历练平台。西北师范大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四自”育人平台,整合学生发展资源,依托学生发展中心、艺术教育中心、餐饮文化中心、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创新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把属于学生的事情交给学生自己去办,激发学生成才成长的内生动力。通过构筑实践参与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搭建互助激励平台,创新自我服务形式;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培育自我教育理念;强化遵规守纪教育,增强自我监督意识,推动学生工作由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转变、由事务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以教师(辅导员)管理为主向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转变、由道德说教模式向实践体悟模式转变、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甘肃中医药大学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学校实际,2015年以来,学校设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员岗位。校长助理员充分发挥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召开汇报会、编辑工作简报、提供咨询服务等具体工作,使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管理、学生事物、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等各方面的诉求、合理要求、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既定时间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构建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各高校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一把手责任制,在领导力量、经费投入、职称评定、岗位设置、职务晋升、住房分配、绩效津贴、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上,进一步向教学工作倾斜,切实保障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得到落实。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天水师范学院与河西学院建立党政一把手教学第一责任人制度,学校领导每年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兰州大学坚持监控与评估并重,以评促建,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注重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内部监控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内部控制和外部协同有机统一,形成完整、有效的质量保障模式。兰州财经大学和兰州文理学院确立了校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和工作机制,校领导深入学院(部)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情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西北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学校“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的办学思路,以基于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与质量提升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实施《西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重心的实施意见》,在认真分析学校课堂教学工作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改进师德师风、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强化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育爱岗敬业、精心施教、认真学习的良好教风与学风。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和陇东学院制定(修订)了部分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适应了教学管理新形势,深化了教学改革、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兰州工业学院出台了新制度,成立由校长为主任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甘肃政法学院和兰州文理学院坚持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按照一年一个主题的建设思路,整合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甘肃农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工业学院和天水师范学院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职能下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1.坚持教学督导制度

兰州交通大学建立“决策、运行、监控、改进”循环闭合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形成“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与改进”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和兰州工业学院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确立了以本科教学督导为重点的教学督导方案,不断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全面落实了“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的学校发展战略,推动了学校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保障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科学性、规范化,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校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第三方”主体,是学校教学咨询、教学监督、教学评估工作的独立性、专业性、指导性机构。甘肃政法学院增聘了督导委员,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坚持“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督导结合”的原则,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西北民族大学制定实施了《西北民族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办法》,加强了学校医学教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抽调各院系相关领导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开展两个阶段的督查工作。天水师范学院的督导分组开展集中听课、分类听课和活动听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听课活动。同时注重督导队伍的自身建设,积极建立有效的研讨式学习和开放式学习机制。河西学院教学评估督导处作为常设机构,承担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统筹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向校长负责,实现了“管”“办”“评”分离。陇东学院构建了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学院督导工作小组和学生信息员的三级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三级组织各司其责。

2.坚持学生评教制度

西北师范大学以服务好学生成长这个中心,树立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基准的校准思想,鼓励和支持学生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学生评教成为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发现教学问题和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专门开发了教师授课学生满意度测评网页系统,创新完善了学生选课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进一步加大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力度,坚持教师在各类评优工作中学生评教结果必须排名学院前40%的原则。对于连续多次学生评教结果排名均在学院后20%的教师,通过学院督导委员会约谈的方式,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整改意见,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工业学院、河西学院将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相关结果反馈给教学顾问和学院,然后视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帮扶、指导、激励机制。甘肃农业大学建立了学生、督导、同行“三位一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评价主体权重分别为55%、35 %、10%,评价涉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奖评优、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

3.加强本科教学运行监控

兰州大学依托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对毕业生培养质量开展调研,通过对核心课程重要性及满足度评价、实践教学环节、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等几个方面的调查,得出较为客观、科学的数据分析,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并实施开学、期中、期末以及常规和专项教学检查的“五项教学检查制度”;强化本科教学运行中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教学活动有效组织。西北师范大学进一步重申了课堂教学规范、明确了教学基本环节要求,严肃了课堂教学纪律。按照“抓学院、学院抓”的总体思路,采取专项检查和常规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专项安排了重申课堂教学规范、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检查工作,通过制定实施《教学突出贡献奖》《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奖》等办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执行更加严厉的《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和《课程满意度学生评价测评工作实施细则》,创新完善学生选课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兰州交通大学坚持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干部联系班级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加强课堂教学调研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和兰州文理学院等学校持续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时掌握教学一线情况。西北民族大学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学校和学院教学巡视组通过听课、调查和座谈等,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建立集中性的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进行了在校学生学情与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甘肃农业大学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收集、填报、分析、反馈机制,适时地收集、分析和监控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把握自身办学基本状态。甘肃中医药大学建立了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对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学情问卷调查;开展了附属医院联盟教学查房观摩比赛;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与河西学院实行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工作中的作用。甘肃政法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和兰州工业学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掌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4.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

西北师范大学为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制定出台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将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重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强化教学质量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办法以客观公正、多元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为原则,以教师学年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量为考核依据,以教师本科教学岗位职责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观测点为主要内容,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期考核、评优选先及职称(职务)晋升的基本依据。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并分享教育成果的必然结果和评价指标,是大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感觉和态度。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态度与倾向,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以及学校发展与改进方向。2016-2017学年度,甘肃高校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理念,进一步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助学体系,注重全方位满足学生良好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各高校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评课评教等方式对在校本科学生或应届毕业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本科教学总体满意度较高。

兰州交通大学结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从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书育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全面开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在全校各级本科生中选择了156个教学班级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2%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表示满意,3.8%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表示基本满意。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对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学生自我报告来反馈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和对学校的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对学校、学院、专业和自我学习满意程度总体评价是正向的。兰州理工大学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甘肃农业大学建立了学生评价、学院评价、教学督导评价构成的“三位一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所有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达到95.41%。甘肃中医药大学发挥各院部教学管理和监督职能,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各院部为主体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学生评教占比中,优秀89.89%,良好9.32%,合格0.50%,差0.29%。甘肃政法学院学年度学校被评估的979门次课程中,评估优秀率为98.16%,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满意度非常高。天水师范学院通过召开座谈会、抽样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质量、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同类院校中较好。河西学院开展了学风建设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学校硬件设施、校园文化、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人本管理及其他等6个方面构成,学生对学校整体评价满意度较高。陇东学院建立了领导评教、同行及督导专家组评教和学生评教三级评教体系,评教活动内容量化指标涵盖了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条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对学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总体是满意的,对教学条件、专业和课程设置总体评价是合理的。  

(二)毕业与就业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2017年6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要求要强化责任担当,紧盯目标任务,坚持多措并举,抓好就业创业各项政策落实。要注重精准定位、精准就业、精准引导、精准服务、精准培养,夯实就业创业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培训力度,不断开拓就业渠道,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力争就业率稳中有升。一年来,甘肃高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网平台、微博、微信、手机WAP网站、宣传专栏等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毕业生就业,确保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2016——2017学年,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共有本科毕业生51556人,毕业率均在93%以上。截止2017年8月31日,全省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83%以上(如表9所示)。

西北师范大学以“11331”工程为统揽,建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运行体系,即学校一把手为责任主体,学院为工作主体,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学生教育培养联动机制,“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为一体的学生发展支持保障机制和“结构调整、综合改革、绩效评估”为一体的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建立一套网络创业支持系统;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教育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工作;坚持举办校院两级“创业大讲堂”,承办了“甘肃省大学生创业大讲堂”活动,先后邀请了洪涛、李国梁、邓毓博等150余位省内外企业家、学者为大学生做专场报告,听众达4000多人次。兰州交通大学共举办大中型招聘会40余场,小型单位专场招聘会近600场,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引进700余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或学生到单位面试等方式与毕业生签约,为毕业生提供1200多个单位32000余个招聘岗位信息。兰州财经大学举办毕业生校友企业联盟招聘会1场,专场招聘会230场,邀请用人单位250余家来校招聘,提供有效岗位9000余个。河西学院继续执行“千人进疆”发展战略,紧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都向南疆倾斜之契机,广泛向2017届毕业生全方位宣传南疆政策,得到了毕业生及家庭的认可及积极响应,志愿赴南疆工作的毕业生数明显增加,仅阿克苏地区就有501名毕业生参加工作。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等院校通过积极开展就业宣传、建立立体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等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保持了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的良好势头。

 

1519611878740024472.png

(三)成就与评价

2016-2017学年,甘肃高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精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立足甘肃、辐射西北、面向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全省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在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教师招聘、公务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公开招聘考试中保持了较高的整体竞争力。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等师范类院校为基础教育一线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踏实肯干、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优秀师资,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和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人数逐年增加。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理工科专业毕业生适应了工业发展特别是甘肃“工业强省”战略需求,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陇东学院对接行业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7年,河西学院共有501名学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实现就业,缓解了当地师资紧缺的困难。甘肃政法学院多年来为甘肃、西部、乃至全国输送大量政法类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中80%以上都面向甘肃省内及基层、艰苦地区工作,多年来为改变西部地区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在民族地区基层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专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广泛了解了用人单位、校友和家长等对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及用人单位对甘肃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总体质量评价较高(如表10所示),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符合了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519611929580066169.png

1519612023758017760.png

六、特色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特色发展不仅是质量提升的必然结果,更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甘肃各高校在建设与发展历程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依托,立足甘肃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甘肃省各高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为重点,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探索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兰州大学通过“基地”建设、“?政学者”等举措,不断探索本科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学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每年还共同组织国家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积极组织申报2017年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慕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制定了《甘肃农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探索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设置3个创新学分,组建了首届创业实验班“宣人班”,经过培训孵化,进行系统创业训练。目前,共组建创业团队15个,实施创业项目6个,已注册公司2家,待审核2家,初步实现了创业实验班聚集创业精英,培养种子选手的建设目标;兰州交通大学也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普及双创教育,开展创业培训,2014至2016年,资助大学生各类创新项目393项,2017年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陇东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制定了《陇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了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完成首批创新创业导师的聘任工作,成立了陇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学校引导、专家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坚持育人为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甘肃各高校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西北师范大学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学生遴选前置到招生环节,单列计划,进一步提高了生源质量。学校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签订科教合作协议,督促落实卓越基地班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协调学院与合作办学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卓越人才协议。新增经济学、英语、地理科学3个云亭班试点专业和1个电子信息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兰州财经大学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财经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培育“商科”为主,“商文”“商法”“商工”“商艺”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群,搭建了财经类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力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甘肃政法学院自2008年开始法学创新实验班试点工作以来,精心选择学生、授课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机制,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选拔组建了“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天水师范学院继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班建设,通过机制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教学团队建设等措施,鼓励二级学院大胆探索,大胆创新。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使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规格;兰州文理学院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有效推进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深入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APO工作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甘肃各高校重视实践教学,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兰州大学在长期的本科教学中,始终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学校通过实施“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和各专业的协同育人,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实验能力培养体系;兰州理工大学在建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300个。构建了学校三级实践教学平台,每年吸引大批学生前往实习、考察,既发挥了重要的教学作用,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兰州财经大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搭建了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课程模块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分层次、模块化、开放性、体验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甘肃政法学院与校外实务部门等共同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教学功能齐全的校外实验和实习基地,通过聘请实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实训教官,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评价规则,使其卓有成效的服务于实践教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天水师范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通过加强企校合作、工学结合和产学研结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突出复合性、应用性、技能性;兰州工业学院针对新生对专业认识较少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的现状,各专业开设了专业实践导论课,通过多模块、多环节的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尽早的了解专业性质、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实验课采取逐步减少认识性、验证性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增设科技方法训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培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比例保持在30%以上,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优化专业布局,提升内涵建设

甘肃各高校坚持以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大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注重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巩固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兰州理工大学在43个工科专业中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评估工作计划,卓有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3个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学校持续推进校内重点扶持专业分类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层递进式的学科专业建设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逐步完善校、院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的管理机制。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院的主体作用、专业负责人的主动作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督查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和教学工作例会,安排学校各专业的建设工作,部署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甘肃政法学院依托优势学科,促进学科生长、培育特色专业、促进学科交叉,形成了有利于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了以法学为主干、人文管理学科为主体、“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天水师范学院按照学校专业改造与专业群建设发展思路,通过分批改造与建设,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培育特色专业,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和应用型两大人才培养模式,建成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四大专业群;河西学院按照“做优基础学科、做大应用学科、做强特色学科”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专业建设“五个一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着力特色专业建设,培育专业特色或特色专业方向,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保障专业建设良性发展,使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以“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工程技术、应用文理”五大学科专业群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成为安多藏区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和文献典藏中心,形成体现安多藏区文化特点的专业群。高寒生物化学重点学科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形成一批与高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兰州文理学院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优化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和符合社会需求、且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专业,对这些专业给予重点政策扶持,经费优先投入。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方向为特色,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服务我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应用性特色更为突出,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思路

(一)存在问题

2016-2017学年,全省本科院校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和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各高校在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结合目前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共性存在的问题,就我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小结如下。

1.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各高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问题表现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提出的专业导引课、通识课程建设力度仍需加强,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甘肃农业大学提出的课程设置衔接不尽合理;通识教育薄弱,人文艺术教育不足,综合性教学与生产实习总量不足,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的问题;兰州交通大学提到的专业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仍需加强,兰州理工大学提到的专业调整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新工科建设需要尽快前进;西北民族大学提到的对学科、专业建设全面统筹规划不足;兰州财经大学提出的专业机构和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甘肃中医药大学提出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内涵建设有待加强。甘肃政法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提出的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仍需加强,专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优质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兰州城市学院提出的专业与课程建设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还不适应,需要进一步优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提出的教学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内涵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的问题;兰州工业学院提出的学校本科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建设特色还不够明显的问题。兰州文理学院提出的学校本科专业建设还处在以经验积累为主的阶段,专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有待优化的问题。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甘肃农业大学查找的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提出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西北民族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甘肃中医药大学提出师资队伍建设仍需继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缓慢,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突出的问题;甘肃政法学院、陇东学院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天水师范学院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兰州城市学院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不明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提出专任教师在各专业间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梯队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兰州工业学院提出的教师总量相对偏少,结构还不尽合理,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兰州文理学院提出的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发展水平与学校发展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3.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提高

目前全省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整体上较为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主,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课程尚不广泛和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为中心”,尚未根本性发生向“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效性尚需提高

目前从省内各高校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的体系来看,各高校虽然都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监督,轻保障”的倾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网络平台,对教学中的各类问题捕捉、发现不及时,整改落实不够到位,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的管理的水平整体不高。教学基层组织参与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充分,信息不能及时互联互通,部门间协同联动不够。质量保障体系的反馈与改进机制尚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

5.国际化办学水平较低,学生国际视野拓展有很大空间

从全省高校来看,除了兰州大学情况稍好以外,其他各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赴国外交流的学生数均很少,接受国外留学生的规模也很少,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缺乏有效途径与手段。

(二)改进思路

今后,我省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发展

教育部2017年10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将于明年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这为省内师范类高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师范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为各师范类专业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省各高校应全面统筹规划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各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发展定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对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构建起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群,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专业振兴计划,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把社会需求和主流行业就业率作为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与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继续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淘汰机制,建立以专业评估为核心的定期评估机制,对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以及评估绩效较差的专业加大整改建设力度,进入预警名单,实行减招、停招乃至淘汰,通过优胜劣汰促进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促进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努力挖掘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和特有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的契合点,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依托“质量工程”项目,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体系建设与改革,以项目建设带动课程、师资队伍、教材、实践教学等教学基本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密切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作,在共建中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实现特色发展。

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切实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搭建高层次的教师培训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的学习发展能力,形成教育教学艺术,促进教师获得全面而长远的发展。采用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分化管理与自主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聘请教学名师定期为相关专业老师开设观摩示范课;通过送教师进企业、机关挂职锻炼,请行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提高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加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培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教学考核,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3.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大讨论、大研究,引导教师密切关注教育变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全体教师自觉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实现教师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依托,贯彻落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支持以课程为目的的进修研修计划,保障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定期开展教学方法培训、教学名师与青年教师的示范教学、经验交流和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切实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机制的有效落实。加大经费投入,以在线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为契机,提高课程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向线上线下交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持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逐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业引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业适应辅导、学业规划辅导、学业创新辅导、学业发展辅导,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设立学习目标,了解应具备的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素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4.不断提升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精神,充分利用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基本教学状态数据填报平台,建立本科教学工作日常监控系统,促进各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常规化,探索建立教学评价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完善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思考为指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理论教学就、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完善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障机构,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各校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在教学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内在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积极鼓励各高校建立和引进符合校情的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认真统计分析质量信息,及时将结果反馈相关部门和教师,促使其及时改进工作。针对目前各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确保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促进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

5.积极努力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迈出国际化办学的步伐

国际化,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流趋势,成为中国高校加强对外开放、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更成为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甘肃虽地处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省内高校可通过“请进来”的办法,抓住一切机会,引进各级各类优质资源,率先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在不同教育观念碰撞的过程中,实现吸纳与创新,是提升我们国际化办学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高度出发,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注重质量建设,强化依法管理,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努力争取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1519612222330096019.png

1519612241191032505.png

1519612363745037483.png

1519612456814014924.png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