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职业教育也应该紧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专业改革力度,从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日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刘洪一同志,在“第五届高职校长微论坛”就此发言。今天,我们整理刊发此文,希望给职业教育界的同行们一个启发,促进共同的思考、研讨和探索。
调整专业设置
对应产业行业要求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新《目录》)。新《目录》对划分过细的1170个专业进行精简、整合、调整,确定设置专业747个。新《目录》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等,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较原专业目录有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要以此为据,尽快调整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一方面要以此为依据、为契机,优化师资队伍、实训设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配置安排,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真正做到专业建设的内涵升级和新建专业的有机重构,避免新瓶装旧酒,或进行简单的拼接移植。
优化专业结构
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有两个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一是部分院校热衷于扩大专业规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由此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费”;二是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更无从引领产业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新《目录》取消了森林采运工程、杂技表演、劳教管理等69个专业,新增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工程技术等74个专业,既体现了紧贴产业转型升级、契合产业链延伸交叉等特征,又充分适应了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要,切中时弊,顺应新的需求,切实提高了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高职院校须切实落实。但新《目录》的删减和新增也有一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完善,比如将2004版目录里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两个专业简单地归并为生物质能应用技术(530303),似有过窄之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要有适度的弹性和拓宽性,否则会限制其发展空间,影响人才的培养及对产业的服务能力。
打通专业壁垒
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伴随中国制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跨界发展的趋势要求,特别是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新《目录》专业总数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其中合并的专业数达243个,占总数的32%,体现了跨界融合的新趋势,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发展要求。
同时,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感觉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一是各行业之间专业整合的尺度把握不尽一致,某些领域的专业划分仍然过细。比如,涉及汽车维修方面就分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600209)、汽车车身维修技术(600210)和汽车检测与维修(560702)等三个专业;园林方面分了园林工程技术(540106)、风景园林设计(540105)和园林技术(510202)等三个专业;
二是专业大类之间缺乏沟通衔接。比如,与动画相关的专业就涉及4个大类:艺术设计类(6501)下面有动漫设计专业(650120),建筑设计类(5401)下面有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540107),计算机类(6102)下面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610210),广播影视类(6602)下面有影视动画专业(660209)。在数字信息技术日益推广的时代,二维或三维动漫越来越成为一项普适性的应用技术,它如何与各个专业相嵌入,如何定位自身的专业内涵和要求,都值得深入和统筹研究,各行业指导委员会不宜各自为政、单打独斗。
改革专业设置机制
开放动态的专业建设体系
新《办法》提出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五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高校可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这为高职院校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简政放权的改革精神。
但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存在因人设事、行政干预、脱节滞后、惯性运作、封闭运行等痼疾,专业设置中的“因人设事”“闭门造车”“盲目跟风”等现象时有发生,建构一个市场引导、有效制约、开放动态的专业建设机制,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引入独立第三方对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将评价结果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分配的主要依据。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数据,划分绿牌专业、预警专业、黄牌专业和红牌专业,在国内院校率先开展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评价。201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17个专业提出预警,核减招生计划260人;对9个专业亮了黄牌,核减招生计划230人。2015年预警专业5个,亮黄牌专业3个,被亮红牌专业4个,专业被亮红牌将停止招生。
试点真正自主设置专业。新《办法》规定专业方向可由高校自行设置,教育部门不再备案,但新增专业仍须逐级申报、备案或审批。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考虑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与技术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跨界产业及相关的交叉专业不断涌现,市场留给高校的时间本来就短,而备案审查必将加大市场配置与专业供给的“时间差”。因此,建议制定更加灵活的管理办法,允许条件成熟的院校在一定领域范围内试点自行设置专业,成功后向全国推广,这将有利于缩小“时间差”,鼓励学校发展特色专业,彻底告别千校一面。
需求端与供给侧协调共振
良性互动
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
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克服计划经济的体制桎梏。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将专业供给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绑定,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做好专业建设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从源头上让专业扎根于产业升级、服务于经济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改革专业招生和生源配置方式,从计划式的“拉郎配”转变为自主型的“天仙配”,突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按市场化原则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在教育教学实施上要突破专业壁垒,扩大校内外的协同育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坚持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原则,实现办学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其一是要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企业变为学校股份成员,构建校企利益相关体和命运共同体,使高职院校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其二是要深化人事管理改革,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真正做到庸退贤进、优胜劣汰,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建立起一个鼓励先进、抑制落后的制度体系。其三是探索和鼓励教职员工以知识、技术、管理等入股办学,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机制,真正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激活办学活力。总之,要突破现有公办院校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落后藩篱,让高校接地气,充分释放活力。(刘洪一,作者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