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高考专家团队 教研组
2010年北京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已经出台,在此将其与2009年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备战2010年高考,更好地进行物理科目的复习,具体如下。
一、考试形式变化
物理科目的分值、题型、难度、在试卷中的位置未发生变化,2010年理综试卷物理试题总分仍为12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共48分,非选择题共4题,共72分,题目仍然以中等难度为主。
二、考试能力要求变化
1.2009年说明中对物理科目的能力要求包括五个方面,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在2010年考试说明中这些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能力要求仍为五种,分别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
2.2010年考试说明对能力提出分层要求,将以上五种能力分为基础的和较高的两个层次。
3.除了能力分层外,考试说明还对每种能力的具体含义作了明确阐述,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化。
4.2010年考试说明更加注重能力的综合考查,在着重考查某种能力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其相关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和要求变化
1.2009年考试说明中指出的高考考试范围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2010年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发生变化,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知识等部分,涵盖六个模块,即必修物理l、物理2,选修3-1、3-2、3-4、3-5,删除了热学知识,不考查选修3-3模块。
2.2010年考试说明中将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调整,包括增加知识点、删除知识点、对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调整,调整后共112条,下面就一些主要的变化进行说明。
(1)知识内容表的结构发生变化,2010年考试说明物理知识内容表调整为十四个部分,分别为: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质点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动量,振动和波,电场,稳恒电流,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光的折射,光的本性、近代物理知识,实验,单位制。
(2)具体变化
知识板块 | 主要变化 |
质点的直线运动 | ①“位移、路程”由Ⅱ类要求降为Ⅰ类要求 ②“瞬时速度(简称速度)”由Ⅰ类要求改为Ⅱ类要求 |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 ①增加了“动摩擦因数”,为Ⅱ类要求 ②增加了“矢量和标量”,为Ⅰ类要求 ③增加说明:“能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④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精简为“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为Ⅱ类要求 |
质点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 ①“平抛运动”改为“抛体运动”,并增加说明“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②增加“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Ⅱ类要求 ③将“宇宙速度”中的“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单独提出,并由Ⅰ类要求改为Ⅱ类要求 ④增加“离心现象”,为Ⅰ类要求 ⑤删除“重心” |
机械能、动量 | 删除了“动量知识和机械能知识的应用(包括碰撞、反冲、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同时增加说明“能够运用机械能知识和动量知识解决包括碰撞、反冲、火箭等问题” |
振动和波 | ①增加了“简谐运动的公式”,为Ⅱ类要求 ②删除了“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③“振动中的能量转化”由Ⅰ类要求改为Ⅱ类要求 ④“机械波,横波和纵波”由Ⅱ类要求改为Ⅰ类要求 |
电场 | ①增加了“电场对电荷的作用,电场力”,为Ⅱ类要求 ②增加了“静电感应,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静电危害的防治”,为Ⅰ类要求 ③“电荷守恒”由Ⅰ类要求改为Ⅱ类要求 |
稳恒电流 | ①增加了“焦耳定律”,Ⅱ类要求 ②增加了“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Ⅰ类要求 |
磁场 | “磁感线.地磁场”由Ⅱ类要求改为Ⅰ类要求 |
电磁感应 | ①增加了“反电动势”,“涡流”,均为Ⅰ类要求 ②增加说明:根据“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会处理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问题 |
交变电流 | “变压器的原理.原、副线圈电压、电流的关系”由Ⅱ类要求改为Ⅰ类要求 |
光的折射 | 删除了“棱镜” |
光的本性、近代物理知识 | ①增加了“能量量子化”,“光波是概率波”,“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关系”,“电子的发现,电子比荷的测定”,“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论”,均为Ⅰ类要求 ②“核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由Ⅱ类要求改为Ⅰ类要求 |
实验 | 删除了“长度的测量”,“用描述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
单位制 | 增加了“千瓦时”,为Ⅰ类要求 |
参考文献:
(1)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版-物理卷
(2)2009年全国高考招生考试大纲-理综
(3)高中新课程与原课程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比较
(4)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物理
来源:高考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