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关衡水中学办学模式的口水战还在继续,省内几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衡中为代表的多所高中限制招生仍在引发震荡。其实,如果不放宽视野关注高考的统考统招制度,过度聚焦衡中,即便把衡中“烤焦”了也形不成共识。
今年,衡水中学包括其合办的衡水一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达到175名,再创新高,衡中简直成了清华北大直通车。这时候,质疑衡中奇迹的秘诀当然可以,但也不妨拉开距离,追问一下衡中的这些尖子生:考上清华北大又怎样?
考上清华北大又怎样?好像小学生也能回答:那很荣耀啊,享受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毕业后找一份体面工作,个人发展平台也更广阔。不过,且慢——
曾经的北大名教授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这一观点,现任北大校长林建华回应说“语言上的反驳是苍白无力的,赢得信赖还要靠实际行动”,等于部分默认。曾经的清华教授陈丹青放言“中国大部分大学生就像被圈养的家鸡”,网友纷纷点赞。两位老先生的感受,恐怕都直接关联两所名校吧。
也就是说,从一所知名度极高的高中考入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两所大学,算不得什么荣耀的“登龙门”,因为那里也备受争议。很多初中生“用脚投票”出国读书,说明他们的家长也对高中和大学有看法。可以说,名校代表的高中和大学教育皆存在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就在于高考指挥棒!这指挥棒在新时代已显得太长。高考制度的全国统考统招,虽然形式上公平普惠,却加重了高中教育负担,捆住了高校发展的手脚。高校毕业生就业早已市场化,招生却还要服从计划,按分数择优录取;高中学校也就只能年年拼高分,全力追求升学率。高中和高校都盯着长长的高考指挥棒,还怎么能顾及鲜活的学生个性与创造力?这就出现了“高考工厂”、“大学养鸡场”的诨名。大师钱学森发问的“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岂止是在责问大学办学模式,也在责问高中到底为大学输送了什么样的学生。
长长的高考指挥棒下,所有高中都在千方百计争高分,只不过衡中的对策更高明罢了。对高考制度不适应或不满的学校,很自然迁怒于顺应高考制度太出众的衡中,一些专家甚至把应试教育的“黑锅”扣到衡中头上。于是怒怼者与衡中铁杆粉丝的“交火”从教育界延烧到媒体,等到几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制裁”衡中,又有法制媒体呛声其措施“有违法之嫌”。如此的动口乃至“动手”乱象,实质是高考制度改革缓慢带来的普遍焦虑。
因为目前高考竞争的残酷性,学生害怕失去读好大学的机遇,高中害怕降低了升学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害怕出不了政绩,所以虽然都认为“高考工厂”不太适宜培养人才,却又只能依赖“高考工厂”模式。这样的焦虑很容易向下传导,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不平等现象。从高校方面讲,即使招到了高分学生,也仍然焦虑生源的真正素质,今年4月打着清华大学旗号的所谓“劣质中学”名单在网上引发热议,就很耐人寻味。
解除普遍焦虑的出路就是加速改革,改革统考统招制度,缩短高考指挥棒,给学校真正松绑。只有这样,高中才能轻松办学,为高校输送更多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高校才能放开手脚进一步改革,像钱学森所希望的多培养创新型人才。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统考统招制度改革正在各地稳步推进,“啃硬骨头”措施陆续出台,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的曙光已经初显。
处于舆论漩涡的衡中,如今一方面在澄清事实,为自己辩护,另一方面感到众口铄金,很受伤。作为“出头鸟”的衡中即使在素质教育上锐气十足,应试教育的“黑锅”也还得再背一段时间。因为高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需要全社会的艰苦努力,而衡中从一所薄弱校走到今天很不容易,也有责任在教育改革中负重超越,重塑自身。(陈世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