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越来越不听话了,学习态度也不如从前了,学习成绩更是直线下降。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本报教育事业部主任、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专家李鸿亮老师。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李老师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中学阶段课程开始变难,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了造成的,但更为重要的原因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无论对于家庭关系还是学习成绩来说都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家长了解和把握。
李鸿亮老师介绍说,十六七岁的孩子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在心理特征上存在着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和封闭性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看问题易偏激,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他们一方面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却又不喜欢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绝对不轻易表露出来,
结合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根据五年中对数百个中学生成长案例的追踪,李鸿亮老师将孩子在中学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归纳为四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类:厌学,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二类:焦虑,不愿与家长进行沟通;
第三类:迷茫,缺乏人生理想和目标;
第四类:脆弱,缺乏抗干扰能力;
李鸿亮老师认为,运用中学生生涯规划理论为学生进行咨询和指导是解决上述四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涯规划理论用于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在西方已经广泛应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界也开始重视生涯规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谈到生涯规划的作用,李老师认为主要的作用有如下三个方面:
作用一:通过测试可以找到孩子的特长,再结合专家的个性化解析,孩子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未来人生发展的机会,从而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作用二:通过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特长,然后根据特长情况为孩子设计报考方案,从全国2500多所大学的506个专业中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专业方向,让孩子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就能够有效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孩子。
作用三:树立孩子可以接受的学习目标和报考目标之后,学习的责任和主导权都将转给孩子,家长的定位将更加清晰和轻松。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方法来给孩子充分表达对自己学习计划的机会,家长只需要监督计划的实施并做提醒即可。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学习计划,同时也可以减少督促孩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针对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内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测评这一现象,李鸿亮老师认为对于树立学生和家长的生涯规划意识是有帮助的,但是往往这样进行的测评结果准确率不高,缺乏专业生涯规划师针对测评结果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咨询进行修正的必要环节。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掌握和使用生涯规划测评方法来解决孩子问题显然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李鸿亮老师送给家长七个与孩子沟通的锦囊妙计:
锦囊一:
聘请生涯规划专家为孩子制定人生目标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鸿亮老师告诉记者,如果孩子长期接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人皆有才,通过生涯规划测评,每个孩子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由专业人士对孩子测评和指导会让孩子更加相信,他对孩子优点的认可会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锦囊二:
物极必反,对孩子的管理要适度
李鸿亮老师说,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不耐烦或反抗,这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锦囊三:
温情教育,表达方式要柔和
李鸿亮老师说,现在的高中家长从小的成长环境基本都是非独生子女家庭,从小接受的都是一些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中学生生长环境与父辈截然不同,再用过去的一套方法并不适合。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顺应了孩子内心的内在需要。
锦囊四:
精神按摩,要多和孩子谈谈心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李鸿亮老师介绍说,他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每天孩子放学后无论多晚都要拿出十分钟时间和孩子谈心,最终这个孩子在2017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锦囊五:
尊重和信任,将人生的主导权交还给孩子
李鸿亮老师说,通过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特长,然后根据特长为孩子设计能够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生目标,让孩子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将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孩子。现实生活中,好多孩子往往为了让家长少唠叨几句而承诺做到一些自己原本并不认同的要求,但是内心却不是真正接受,于是往往也做不到,这就会让家长觉得孩子说话不算话,成为指责孩子的口实,再次影响双方的关系,导致沟通不畅。家长只有尊重和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家长只负责监督学习计划并做提醒。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学习计划,同时也可以减少督促孩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锦囊六:
转换身份,由家长变成同学和伙伴
李鸿亮老师介绍说,在过去几年我们指导家长学习高考报考的实践中发现,孩子对于家长为了自己考大学而努力学习报考知识这一行为是非常认同的甚至是感动的。他们更愿意看到父母与他们一同学习,成为战友,而非单纯的督促者和管理者。通过系统学习高考报考的知识,家长们不但有更多的交流点与孩子进行沟通,而且孩子们最为欠缺的对于大学和专业的思考,也是从老师和其他渠道很难长期和详细获取的,这将让孩子更了解报考的相关知识,增强信心和动力,同时也能够改变对父母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协商和信赖。
锦囊七:
调整心态,做孩子社会学意义上的家长
李鸿亮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着高高在上的天然优越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观念中父母为天,百善孝为先,家长觉得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不应该顶嘴,同时也因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自己给了孩子生命,还赚钱供养孩子,更是必须要听话,懂得感恩。实际上我们知道,生、养、育这三个字是有不同内涵的,家长不是有了生育能力和经济能力就等于能当好一名合格的家长的,还是要学习家庭教育理念,给了孩子生命,那是生物学层面的父母,给孩子钱花,那是法律层面的父母,只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那才是孩子社会学意义上的父母,才是真正合格的家长。因此,家长要调整心态,与孩子平等耐心的交流,运用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孩子达成人生目标。(记者 谷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