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人大代表与大学生畅谈高考改革:关于地域歧视
2006-03-07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全国人大代表与在京渝籍大学生畅谈应试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地域差异、高校自主招生等热点主持人荩荩本报记者赵君辉特邀嘉宾荩荩

  欧可平: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鲁善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中意:毕业于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向睿:毕业于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三年级

  吴嘉竹:毕业于重庆市南开中学校,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三年级主持人:应试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地域差异、高校自主招生等热点话题,也是两会关注的焦点。

  今天我们请到3位重庆籍北京大学生和两位来自重庆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共同探讨这个国人普遍关心的议题。

  话题1: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主持人: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好多年了,但是,它的实施远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大家对此有何体会?

  欧可平:当然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长远的宏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所说的它的目标没有达到,现期主要是指它在解决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的一些表面的问题上也没见什么成效,比如应试教育观念和做法的转变以及学生负担的减轻。从这个层面来看,现在,高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鲁善坤:当下,一些中学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注重机械记忆,搞题海战术,任意删减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高考不考的内容就不教,甚至发展到猜题、押题。这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不容乐观。

  向睿:很多学生不堪重负,甚至有厌学、逃学的情况发生。

 话题2:高考招生的地域歧视

 主持人:北京户口500多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而重庆考生则要在650分以上才能考上清华、北大。在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带来录取分数门槛上的不公平,各位有何看法?

 鲁善坤:来北京前,我在《重庆晨报》接“两会”热线时,第一个打进电话来的就是反映高考录取的公平性问题,她是南开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现在的名额分配制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源质量等现实状况。

  欧可平:现在我国优质大学的资源相对稀缺,这种情况即使在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这一矛盾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缓解。

  中意:部分省份录取分数过高的情况的确存在,但是我觉得高校在所在地投放更多录取名额的做法也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无可厚非。而且高校录取名额的投放与往年生源质量也有关系,比如,北大在重庆地区的录取名额,由于历届重庆学生在校的不错表现,就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话题3:高校应扩大自主招生

  主持人:2003年,教育部经过多年的酝酿,批准公布了重庆大学等22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以来,自主招生已经成为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讨论热点,在座各位的看法如何。

  欧可平:自主招生改革所尝试的方向是好的,但在当前高考制度没有大的变化的形势下,这种尝试的作用是有限的。

  鲁善坤:高校自主招生,无疑给一部分有特长而高考成绩相对弱一点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也为国家选择专业人才拓宽了渠道,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推行高校层级自主命题联考。比如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一个层次,其他重点大学一个层次等。

  吴嘉竹:据我所知,在实际选拔过程中,多数学校还是把机会给了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这样就没有体现出政策设计者的初衷。高考需要改革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主持人:高考制度存在争议,对于高考制度的改革,欧书记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欧可平:高考作为选拔淘汰人才的手段是合理的,而且短时间内不可替代。如果需要改革,不是高考的形式,而是考试的方面和所侧重的内容。

  主持人:鲁代表,作为中学校长,每年接触到那么多走上高考战场的学生,您的看法是?

  鲁善坤:对于学生来说,高考的竞争,尤其是名牌高校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但是在高考内容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的形式选拔人才,可以给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学生更多的机会。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来听听3位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们对高考的看法。

  吴嘉竹:作为经历过高考的一名学生,我认为目前中国的高考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查的内容上,往往考查的不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是考生对应试技巧的掌握。

  向睿:尽管高考让高中生活紧张,但高考作为选拔人才仍然是我赞成的方式。考试技巧固然重要,可没有实力也是不可能进入优秀大学的。

  中意:和高考擦肩而过,作为保送生可以逃过高中阶段紧张疲惫生活的最后冲刺,很是幸运。但经历的中考和考研,都像是高考的前奏和后续,激烈的竞争太残酷。渴望有更灵活的方式来选拔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来源:重庆晨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