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美国《商业周刊》曾断言:“在美国,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罗马帝国,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我们将迎来‘她世纪’。”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则指出,全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若按现行评判体系,5000万差生中80%是男生,且缺乏阳刚气的男孩越来越多。他呼吁社会应共同关注“男孩危机”。
为了拯救男孩,今年9月,上海市第八中学首批两个“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正式开课。该校校长卢起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是建立新评价机制和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其目标就是培养“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真男生”。
男孩不如女孩,成“社会定律”
“男孩危机”,用来形容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儿童教育和研究专家孙云晓长期关注“男孩危机”。在他和李文道等人合著的《拯救男孩》一书中,有一组数据被广泛转引: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中国0至18岁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女孩的迹象。女孩超越男孩,似乎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另一组统计数据针对高考,2001年至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中,有13个是女孩;2004年至2012年,北京文理科状元共21人,其中15名是女孩。
今年26岁的王俭告诉记者,在他读书的十多年里,“男孩比不上女孩,早就成了定律”。王俭从重点小学读到重点中学,多年来,班干部始终是“娘子军”,偶尔有几个男孩,也仅限于“体育课代表”、“体育委员”。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时,十有八九是女孩。每次期末考试后,海报栏张贴的年级前100名“大红榜”,95%都是女孩的名字。
2007年,王俭考入上海一所知名大学建筑工程系。在众人看来,这本该是男生的强项。但王俭掐指一算,本科和研究生7年学业,奖学金、优秀干部等“看得见的奖励”,3/5都被女孩收入囊中。王俭说,“女孩都是外星人,她们好像一生下来就是成熟、懂事的。”
上海某高中陈姓语文老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以前,看衣着、听声音就能迅速辨别男女;如今,有些男孩在姿态和外观上出现中性化,甚至女性化倾向。过去,追星、化妆、看时尚杂志,几乎是女孩的专利;现在,不少男孩也有这样的爱好。“我班上有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孩,出门还要拉着妈妈,看到女生搬重物,不知道伸把手。我觉得,学校教育多教会了男孩如何考试,却没有提供培养‘男性气质’的土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