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撕背后,透露了什么
“客观地说,生源大战的根子不在大学,而在于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和社会评价机制。”秦春华直言,在目前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质量的评价往往以高考录取分数为依据。“哪所大学的录取分数高,哪所大学录取的‘头名’多,社会就认为哪所大学的质量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对此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绝对不能忍受社会评价的降低。”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上海招生组组长李沉简表示,北大兼容并包,选择的学生应该有坚实广博的人文与科学基本知识、基础技能,有对自己事业的由衷热爱和志向,有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可惜的是,在目前的选拔体系中,高考是唯一方式,而且只能考查上述条件的第一项,其他都没有办法评估。对于成才而言,第一项的重要性也只占30%左右。”
事实上,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未来,高考成绩将改为由语数外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成绩组成,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招生之变势在必行。为此,秦春华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的设计,高考成绩将只是大学录取中的一个因素,到那时,这些问题的影响自然就小了,这也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靠什么,打动学生
从招“分”到招“人”,一字之差,对高校则是巨大的挑战。
记者通过多日的跟踪采访发现,看似只有短短几天的招生,承担工作的人员其实已经倾注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心血。
L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在高考之前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名单,“每年3月,我们会拿着学生的成绩单去中学做宣讲,在此过程中,就会与一些对我们有意,同时成绩也在我们视野内的学生沟通,并建立长线联系。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会进一步落实,直到确定他选择了我们。”
作为上海招生组组长,李沉简深入参与了上海各中学的教育改革、科研实践,因此,每年他都会让一些上海的优秀中学生来北大参加科创营等活动,“这是发现好学生的过程,一批有才华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也正是因为招生老师对优质生源的长期关注和跟踪考察,使得很多学生选择某一所大学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今年湖南省理科头名孙嘉玮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现在已基本确定选择清华大学,“从高二开始,清华大学的老师就已经与我们有了沟通、交流。孙嘉玮还被邀请去清华参加夏令营,也获得了‘领军计划’的60分加分。”
“我觉得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比较适合‘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的北大。”今年北京理科头名刘智昕告诉记者,从高二参加完北大优秀中学生体验营后,她就已把北大当成了自己的目标。
在李沉简看来,大学吸引优质生源,关键在于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质量、教学理念等能否真正达到学生的预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