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袁贵仁和朋友们的阅读兴趣,是小说和鲁迅的作品。对文学的热爱,也贯穿了袁贵仁的一生,他的博士生王律评价他,“除了看书,好像没有特别的爱好”。
至今,每次回北师大,袁贵仁都要到学校周边的书店逛逛,“课堂上,他可以随口说出最新的书籍,推荐给大家”。
在童年和青年期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让袁贵仁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体察。他最能理解一个好的、公平的教育制度,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968年,袁贵仁高中毕业,命运并没有给酷爱读书的袁贵仁继续学习的机会。
此时,中国已取消高考两年,他唯一的出路,是回乡务农。在中国,和袁贵仁有同样命运的人,被称作老三届(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这是中国的教育政策,第一次不可抗地作用于他们的人生。
在这样的人生分岔路口,将袁贵仁拉回到“与书为伍”道路上的,是王庄中学老校长。“老校长特别看好袁贵仁,当时学校正好缺老师,便让他回来代课。”肖振宏说。
不仅校长,王庄中学的数学老师刘广文和语文老师张清迎,也让青年时代的袁贵仁获益匪浅。在“读书无用论”成为主流声音的乡村社会里,这两位名牌大学毕业生,把自己偷偷留下的书借给学生们看,并告诉他们,“无论国家怎么发展,都不能放弃读书,任何时代都需要有知识的人。”
正是这样的校长和老师,让只有18岁的袁贵仁清醒地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当政治以不可抗力将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拐角的时候,他从没放弃过对另一个方向的渴望。
1972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袁贵仁获得了到县师范进修的机会。1976年,仍然是因为表现优秀,他被借调到五七大学担任政治老师。
“价值论的人学,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或许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核心问题。”在国内,袁老师是这个学科的先驱和第一梯队的研究人员。
1977年,袁贵仁的人生迎来新的转机,取消了10年的高考制度在这一年恢复。几乎没有犹豫,袁贵仁便和肖振宏开始复习。
那是一段历经艰苦而重新获得希望的美好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激情。两个人把公式贴在墙上,每天背诵。袁贵仁的爱人给两人送来葱油饼,用煤油炉下面条,他们便像过年一样开心。
报考大学之前,袁贵仁想读哲学。这让肖振宏很不理解。袁贵仁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从不偏科,语文成绩更是优秀,作文从来都是范文。而袁贵仁说:“学哲学可能更有意思,它可以融会所有的学科,更有高度。”
最终,袁贵仁以400多分的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专业,之后又完成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在北师大读书期间,袁贵仁专心于学术研究,硕士期间有多篇论文发表。他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再专注于价值论中的人学。
“智慧、严谨、朴实,低调”,不仅是袁贵仁针对媒体的态度,所有与学问和工作无关的环节,都被他天然地隔离掉。
从代课老师,到大学老师,到哲学系主任,再到北师大校长,从王庄中学的1969年开始,袁贵仁开始了自己40年的教师之路。直到升任教育部副部长时,他依旧坚持在北师大带博士生,王律便是他众多的学生之一。
“即便工作再忙,袁老师每个月都会和我们一起开两次读书会,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很开心。”在王律的印象里,老师眼光犀利,“几十页的论文交给他,一下子就能指出你的问题所在。”
更让她印象深刻,并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刚刚入学时,袁贵仁和学生们说的一段话,“博士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至关重要,能安安静静读书做研究,很难得,我不希望你们发表多少篇论文,如果能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潜下心来做些研究,我就认为你们是合格的学生。”
王律说,同学们都很怕袁老师,不是因为他厉害,而是他对学风要求极严。“我们毕业时,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特殊的帮助,他总说,如果你们确实有能力,不需要我去说。”
这样的老师,并不是不近人情。王律记得,2006年的中秋是个周六,袁贵仁忙完了部里的工作,匆匆忙忙赶来参加班上的读书会,还特意给大家带了月饼。
今年3月28日,袁贵仁和爱人回安徽老家扫墓,两人坐火车到了蚌埠,才给肖振宏打电话。“他每次回来,从来不告诉别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固镇县委书记听说袁部长来了,要来拜访,也被他婉拒了。”
至今,袁贵仁仍住在北师大一间只有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肖振宏说,“满屋子都是书,一个小沙发,坐不下5个人。”
当袁贵仁踏着教师之路,官至中国教育界最高官位的时候,他内心对这个部门的焦虑和期盼可想而知。
从电视上知道袁贵仁升任教育部长的消息后,肖振宏立刻给老友发了条短信:“看到你升迁的消息,十分高兴。”袁贵仁并没有回复。
了解他的肖振宏说,他现在需要的不是祝贺,而是安静的思考,他的这个老友,从来慎言谨行。
“新部长,最需要的不是魄力,而是一种教育家的情怀,只有有了这种情怀,才能尊重教育规律办事,并且有决心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说通俗点就是少点官气,像个老师。”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新部长的期待。
59岁的袁贵仁,或许部分满足了这种要求。袁贵仁能有多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能展现多大的可能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