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课晚上备课 他的学生成绩优异
茨牙岗屯是桦甸的西北“边陲”,这个屯离镇上30多公里,离县城60多公里。上世纪60年代末,茨牙岗建立教学点,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原因,教学点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一天,当地的村书记找到刚刚高中毕业的杨文纪,劝说他到学校代课。杨文纪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教学点在四间土房里,孩子们上课时,一到下雨天房子就漏水,不到一年时间,他和孩子就被迫搬出了这个危房。“不能让孩子没地方读书!”杨文纪说,他家有四间土瓦房,5口之家挤在一边的两间房里,腾出另一边的两间当学校。直到1999年,政府要撤并教学点,乡亲们要求留住杨老师,更不愿意自家的孩子跋山涉水到别的屯子上学。于是,40多户村民联合建校园,新的教学点终于建起来了,这个校园一直用到现在。杨文纪每天都是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凭着一股子韧劲,杨文纪教的学生成绩常常在全镇名列前茅。
执着坚守教学一线 耽误了儿子的病情
杨文纪把身心都倾注到学生身上,每到冬季,他总是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的炉子点着,把教室烧得暖暖的,保证学生不受冻。夏天,每当遇到大雨,他总是把孩子送回家,才放心地离去。但对妻儿,他却有着歉疚。
1991年6月的一天,当时他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妻子推门而入:“儿子发高烧,要赶紧去医院!”“先吃点药吧,周日再说。”心在学生那里,杨文纪根本没把刚出生8个月的儿子的病当成事。直到第三天,杨文纪才背着高烧不退的孩子去了八道河子镇卫生院,检查时发现孩子左半身不好使了。情况不妙,他立即赶往吉林市的一家大医院,医生诊断为因高烧时间过长引起脑积水,脑积水压迫神经,多处神经不好使。当听到医生的诊断后,妻子一边痛哭一边捶打杨文纪。杨文纪放心不下教学点的学生们,办理完住院手续,他把儿子交给父母和妻子护理,自己回到了茨牙岗,坚守在教学一线。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他未满周岁的儿子从此落下了肢体残疾,也给杨文纪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杨文纪的敬业和顽强深深地影响着儿子,他在父亲的身边读完了小学,又读完中学和高中。孩子克服手脚不灵活带来的重重困难,于2011年考上了燕山大学。
哪怕只有一名学生 也要坚持传授知识
由于长期工作,杨文纪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2000年3月,他感觉浑身无力,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早期肝纤维化。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却执意说:“我是一名教师,不能离开我的孩子们。”他毅然回到了孩子们身边,第二天就照常教课了。生病期间,他没请过一天假,没耽误过一节课……工作30年,杨文纪所负责的学区没有一个孩子流失。杨文纪30年如一日,不计报酬,教学点没有经费就自己拿钱买教学用品,小到粉笔大到录音机、门窗等。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用大爱呵护着山里的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杨文纪任职的第十二年开始,茨芽岗每年都有考入高校的学子,三十几户人家有40多名大学生,每年杨文纪都会收到厚厚的一沓贺卡,放假后,他教过的学生都会回来看望他。
2014年下半年就没有新生入学,现在只有6个孩子。杨文纪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一定坚守在茨牙岗,哪怕只有一名学生,我也要把知识和爱传下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