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分上“985”,身份决定命运?
“你还别不信,400分就能考上山东大学!”看到宋女士对儿子成绩不自信,北京三一树人负责人齐老师一个劲地开导她。
“200分上‘211’”“400分上‘985’”,华侨生联考真的像中介机构宣传口号一样容易?这场“神秘”的考试分数线是多少?难度又如何?
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询问华侨生联考难度,厦门侨安教育工作人员让记者不必担心:“我们这里的学生大多成绩中等偏下,来自福建、山东等地。但也有厦门等地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冲击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该工作人员承诺,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到该机构走华侨生路线,如果比较努力,考入一本院校没问题;只要能按时上课、完成作业,考入二本院校没问题。
“25%初中知识点,30%高一知识点,35%高二知识点,10%高三知识点。”北京三一树人工作人员一再强调,华侨生联考相比普通高考,难度要低很多。
总部设在广东教育考试院的中国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办公室(简称全国联招办),从2011年开始(2015年除外),每年都会公布华侨生联考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记者查阅发现,分数线5年没有变过:
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理工类:400分。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理工类:300分。预科在这个基础上减20分。艺术类、体育类院校为200分。
在录取人数方面,根据中国侨网提供的数据,各学校有所不同,多者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每年录取一两百人;少者如清华大学,每年只有约3人;同一所学校,录取线逐年变化,差别可能很大。
4月13日下午,记者以家长身份致电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招办。工作人员介绍说,在近年来的全国联招中,两所学校每年招生计划分别为30人、20人,由于填报该校的考生相对较少,录取分数线为第一批本科最低分数控制线400分。吉林大学一般都招不满。
据北京三一树人工作人员解释,除了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等名校,以及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侨校外,很多内陆省份名校在华侨中的知名度不高,从而出现在全国联招中报不满的情况。
记者又以华侨生家长的身份致电部分全国联招参与高校。东北财经大学招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去年首次成为全国联招第一批本科录取院校,只要高于第一批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无论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都有机会被该校录取。去年,仅有两名符合条件的考生被该校录取。
同样,哈尔滨工业大学去年仅有4名满足要求的考生填报该校。同为“985”高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全国联招,均无考生填报该校,“只要填报我校,且分数超过第一批本科最低分数线,就有机会被我校录取”。
据介绍,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等6所高校,去年全国联招最低分数线为550分、480分、450分、450分、441分、420分。而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只要第一志愿或第二志愿报考该校,分数线达到全国联招第一批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都有机会被该校录取。
虽然很多华侨生联考中介机构一直宣传“100%一本率”,但港澳台华侨生联考的总体录取率并没有那么高。中国侨网称,最近3年,全国联招每年报名人数为4500—4700人,一本率29%,二本率36%,每年约有800至900人考不到300分。
“真正在海外接受教育的华侨子女根本考不过这些土生土长的大陆考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激增的海外高考移民已经使得港澳台华侨生联考出现了“挤出效应”,“这些真华侨名额被海外移民挤占了”。
复旦大学招办工作人员表示,该校在2016年全国联招中,文科最低分数线为621分,而2014年为562分。录取分数线出现大的波动,跟报考人数、试卷难度息息相关。
在刘海峰看来,背后重要原因是海外高考移民拉高了这些学校的分数线。北京三一树人工作人员也看到了疯涨的数据:“以前都是几个孩子,今年30多个。”他重新把中介合同修改了,费用从去年的39万元改为49万元。
出口转内销,谁来破解“华侨生”的易容术?
“平时都在一个班上课的同学,临近考试,同桌的他摇身一变,成了华侨生。”说起华侨生联考,刘海峰记忆犹新,十多年前,这样的“华侨生”不在少数。
据刘海峰回忆,因为当时没有在国外居住2年的限制,所以很多大陆考生都是在国内读书,临近考试才出去,换取华侨身份。
2005年前后,华侨生数量的“不正常增长”严重破坏了全国联招的公正性,侵犯了真正华侨考生的正当权益,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教育部官网称,由于联招考试与国内高考有差异,一些中介机构采取不正当手段,为国内学生办理华侨身份参加联招考试,“2005年尤为严重”。
这条变身“路线图”大致是这样:报名,交纳十万元至数十万元后,中间人保证一定能考上;培训,中间人在知名高校办班,给“华侨生”上课;“变身”,通过蛇头获得所谓的绿卡;考试,以“华侨生”身份参加联考。
为给学生办理一份国外居住证明,“蛇头”往往安排学生到马来西亚、老挝和越南等国,“旅游”两天到一周。
为堵住这个漏洞,2006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对华侨生全国联招报考资格进一步明确,要求考生必须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最近4年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
该政策“杀伤力”巨大,据媒体报道,2006年上海地区全国联招入学考试华侨生仅有不足30人,回落至2004年的20多人的规模,而2005年该考点华侨生为103人。当年厦门考点华侨生更是断崖式下跌,当年只有13人参加考试。当年,北京地区有数千名学生报考全国联招,但只有200人取得了准考证。
但培训机构很快找到了破解国外2年居住限制的门路,造成华侨生数量又出现增长。2016年,仅厦门侨安教育就宣称有200多名学员参加了全国联招。
“通过这种投机取巧取得华侨身份的考生,虽然不合理,但却是合法的。”中国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协原委员杨一平表示。
对于目前华侨联考的“漏洞”,参与录取高校和组织者联招办是否知情?记者以家长身份进行了咨询。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招办明确表示,第二家园计划不属于长期或永久居留权,通过者无法仅凭该项目以华侨生身份报考学校。
记者接连拨通了厦门大学招办的电话,工作人员介绍说,对于学生是否具备全国联招报考资格,该校不做审核。只要厦门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认可,能在该部门报上名,该校就会认可。
随后,记者致电厦门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该部门工作人员同样表示无法回答:“我们只是报名确认点,而资格审核主要是由联招办负责,特殊情况由联招办决定。联招办同意,我们就同意。”记者又致电上海市高校招生办公室,该部门表态与厦门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类似。
记者拨通了全国联招办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也有考生向该机构反映过该问题,他们已经了解该情况,并已将该情况汇报给了教育部。
“不是我们不管,而是政策没改的话,我们是没办法限制他们的。”该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现行全国联招简章,报考人员持有、满足中国护照、外国长期居留权、报名前4年中累计2年在国外居住、高中三年成绩、高中毕业证书等资料、条件,就可以华侨生身份报考。该简章等招生政策是教育部、外交部、国务院侨办、公安部等部委联合制定的,全国联招办只是负责执行现行政策。
该工作人员再三强调:“我们是没办法判断出哪些考生是通过中介报名的。”该工作人员以通过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报名的考生举例说,该机构目前只能看到该考生是马来西亚华侨,但无法分辨该考生是真华侨,还是通过中介操作的身份。
杨一平建议,由于绝大部分钻空子的“华侨生”唯一目的是全国联招,其父母并不会像大部分华侨生父母一样,有长时间生活在国外的经历。国家相关部门可从这方面出台部分限制性条款。此外,由于菲律宾特别居留退休签证、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等项目已成为“重灾区”,相关部门也应对通过这些项目获取华侨生资格的考生,出台限制性条款。
【律师说】
铲断“华侨生”背后的 黑色利益链
国内生“变脸”为“华侨生”的行为虽未构成违法,但严重影响了全国联招生态。大量“有钱任性”的“华侨生”涌入,不但侵占了真正华侨生的指标,降低了他们的录取比例,还冲击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对于其他国内学生也很不公平。
为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考生报名资格的审查工作,保持对其中违法违规现象的高压打击态势,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提供虚假报名材料取得报名资格的“华侨生”,考试前查实的,要取消其报名、考试资格;考试后查实的,要取消其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录取以后查实的,要取消其入学资格;就算已毕业的,也要取消、收回其学籍、学历证书。此外,要消除信息的“黑障”,推进华侨生报考以及录取信息的全方位公开,置于阳光之下。
由于目前“华侨生”家长、中介“挖掘”法规漏洞,主管部门要尽快填补或修复可能存在问题的政策漏洞,对各种钻空子的违法行为多方拦截、精准打击。由于绝大部分“华侨生”父母长期工作、生活在国内,并不会像真正的华侨生父母拥有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主管部门应在这方面想办法、设门槛,要求报考者提供这方面的材料。即便不能彻底铲除这一问题,也让投机取巧者付出极大代价,不能让全国联招成为投机取巧者入读国内名校的“歪门邪路”。
这种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这类“移民中介”“培训机构”四处宣传,甚至在公开媒体上大肆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类机构通过关系网络,钻政策空子,帮国内学生办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从中收取好处费。相关部门要勇于亮剑,不能以它们“合法”而撒手不管,而要通过规范报考条件等举措,有效打击,斩断“华侨生”背后的黑色利益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