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麻雀学校”何去何从?农村教育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08-09
新华网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8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论道”栏目刊发了中央党校郭强教授撰写的文章《从“麻雀学校”看农村教育城镇化》。日前,山西一位中学教师专门撰文,分享了他对“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思考。

  首先必须承认,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用教育的现代化拉动国家的现代化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趋势上来看,撤并农村“麻雀学校”、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选择。正如郭强教授在文中提到的那样,要进一步落实农民工市民化政策,让农民工子女能随父母进城读书,要在县域城镇建设更多的学校,满足更多想进城读书的农村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要让能走的走出去,让农村通向城市、县域城镇的道路更宽畅。

  但笔者认为,在适当加强城镇学校建设,以满足更多农村孩子进城求学的同时,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照样不能放松。

  整合方案要“用数字说话”

  “麻雀学校”确实大量存在,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乡村小学。撤并“麻雀学校”的阻力,首先来自相对贫困的农村家长。毕竟,不是所有农村人口都能一夜之间全部实现城镇化,农民进入城镇(包括县域)的成本是高昂的,离开养家糊口的土地、缺乏维持生计的固定收入、支付高额的买房或租房费用等,这些都是农民进城路上实实在在的拦路虎。

  这一部分短时间内无法跟上城镇化步伐的贫困农民的子女,同样需要接受教育。甚至可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读书是他们走出大山、走向城镇的首要途径。如果忽视这一部分农民子女的上学需求,那可真就是在制造“贫困代际传递”的悲剧。也正因为绝大多数“麻雀学校”是乡村小学,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低龄儿童,撤并“麻雀学校”的决策才更需要慎之又慎。儿童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呵护,过早地割断儿童与父母的亲情纽带,对儿童的心智发育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

  因此,即使撤并乡村小学之后让所有农村儿童都能进城读书,如果家长不具备陪读条件,不能守护在儿童身边,教育效果同样令人担忧。这其实是等同于“留守儿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苦痛。这也就决定了,即使在县域城镇多建几所学校,也无法真正替代建在家门口的乡村小学的教育功能。

  所以说,由于农村中还有大量相对贫困家庭的存在,由于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麻雀学校”的存在还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更何况,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农村生二孩甚至多孩很可能会更加普遍化,这一方面会增加农村学校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孩子多的家庭因为负担重,进城变得更加困难,更需要在家门口接受义务教育。

  “麻雀学校”留下更要办好

  “麻雀学校”这个概念总结得很好,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意,这些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各种教育教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国家规定开设的各类课程、需要配备的各学科教师一样都不能少。

  笔者以为,这个概念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更深刻的含义——人数虽然很少,但这不能成为被忽视的理由。“麻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和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一个鲜活的、高贵的、需要尊重的生命个体,任何人不能因为他们家庭的贫困而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让这部分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更验证政府的民生诚意。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怎样消灭“麻雀学校”,而是怎样办好“麻雀学校”。

  办好“麻雀学校”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现在很多“麻雀学校”确实弱小,但硬件其实不弱。随着国家“普九验收”、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验收的强力推进,“麻雀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当前,“麻雀学校”的症结,郭强教授在文章中已说得很清楚——“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为什么不能有效提高,或者不能令家长、学生、社会满意?这其中的根本不是硬件问题,不是教师水平问题,而是教师积极性不高。”

  笔者认为,解决乡村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出路:

  第一,乡村教师根据需求定向培养。也就是说,从当地生源中选拔优秀学生外出培养,然后返回当地从教。这种做法,一方面给来自乡村的孩子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起码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当下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孩子招聘到乡村后存在的“水土不服”问题。

  第二,落实好城镇教师向乡村学校的合理流动。目前,根据国家教师流动的有关精神,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教师流动的具体规定,比如教师晋升职称必须具有到乡镇中小学支教的经历。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很好的,但落实不到位,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实在在深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支教不过是去报个到、盖个章就应付过去了。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硬件设施不到位,虽然国家提出了建设教师周转房的计划,但这一计划一直停留在文件和会议层面,支教老师的吃住问题始终没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二个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没有制定严格详细的考核办法,编制所在学校不调整教学安排,支教教师在原学校的教学任务丝毫没有减少,支教教师无法安心工作,接受支教的乡村中小学担心短时间的临时调整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也不放心把支教教师放到关键岗位。

  第三,实现乡村教师向城市的合理流动。这个甚至比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更有实效性。郭强教授在文章中客观实际地指出了乡村教师工作的艰辛,“农村学校的新一代教师都是大中专毕业,有城镇户口,绝大部分都在城镇安家生活,对于这些人要求他们扎根农村,特别是越来越空心化的农村,连村里的年轻人都走没了的农村,很难。”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单纯用奉献精神要求和约束这些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们,要为他们开启一扇能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大门,让他们怀揣着希望走向乡村,在乡村埋头苦干、辛勤耕耘,然后留下丰硕业绩体体面面地回归城市。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乡村教师,才能留住“麻雀学校”的根。(刘建彪 作者为山西省屯留县第一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光明日报 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