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砥砺奋进的五年】 “三步走”建设一流法学
2017-10-18
北京考试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中国政法大学位列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中,法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该校针对“双一流”有什么建设方案?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宣传部部长刘琳琳。

  记者: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意味着什么?

  刘琳琳

  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这对于中国政法大学既是发展机遇也是攻坚克难的新挑战。入选新名单,意味着学校要更加有条不紊地全面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法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换言之,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发展已经跨入了另一个新的分水岭。

  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继续以法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和抓手,充分利用学科齐全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办学实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一流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奠定坚实基础。法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迫切需要学校在学科体系完善、学科结构优化、法治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内涵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法学学科加快发展,取得更大建设成效。

  健康法大

  记者:学校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向“双一流”迈进?

  刘琳琳

  应该说,要从理念和行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策部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魄力,构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融入国际大潮的一流学科体系、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系统、一流科研体制、一流办学模式。

  第二,扎实推进“三步走”办学战略。到2020年,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其他学科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30年,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中前列,部分其他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记者:学校在师资、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刘琳琳

  学校在师资、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五个工程”,创新性建设一流法学教师队伍发展体系。努力推进师德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教师梯队建设、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五大工程。

  其次,在教学方面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法学教育。以创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为路径,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将法律实践教学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既要打破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壁垒,也要深度融合贯通本研博教学培养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最后,在学科建设上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创新性建设一流法学学科体系:一方面,优化发展思路,实施“新兴学科培育计划”,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一流实力的法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整合学科资源,实施“交叉学科繁荣计划”,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的立体交叉研究,为构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世界性问题的交叉学科作出实质性贡献。

  法律援助

  记者: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采取哪些做法落实“双一流”建设?

  刘琳琳

  为贯彻落实“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学校将进一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为统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走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瞄准世界一流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不断深化调整“六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创新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为路径,优化理论教学,完善以“同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持续优化“四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四突出”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五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一流法治人才。本科生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标准,逐渐淡化专业界限,坚持“专、实、博、雅”为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设计实习实践环节,鼓励研究生针对前沿问题、基础理论、时间热点开展创新性研究;博士生以培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为目标,针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强化综合学术训练,使部分博士生成长为学术领军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