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毛坦厂、国际部、学区房都是家长的“刚需”
2017-11-22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11月15日,韩国发生5.4级地震,首尔等多地有震感,建筑发生摇晃。韩国教育部随即宣布,第二天的高考推迟一周举行。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中国读者看到了非常亲切的一幕——

  考生急眼:我们的书都撕了啊!很多人只能去垃圾堆里找书。曾有专家称,考前撕书表达了学生对中学教育的不满与仇恨,过了啊!

  刚刚收摊儿的高考补习班重新开张,纷纷开设“一周密集班”。他们以“最后七天冲击班”“上帝送你的七天班”等惊悚的广告吸引考生,每小时收费约五六百元人民币。

  这是刚刚因大学招生舞弊案把总统赶下台的韩国。就在地震前一天,14日,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朴槿惠亲信崔顺实的女儿郑某“走后门”入学一案作出二审判决。与一审判决结果一样,崔顺实因妨碍公务罪等罪名被判处3年监禁。前梨花女子大学校长崔京姬和前梨花女子大学新产业融合学院院长金庆淑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前招生处长南宫坤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6个月。

  韩国人对高考的重视,素来比我们还要夸张。高考日,政府机关上班时间推迟一个小时,股市开盘和收盘时间顺延一个小时。按政府要求,机场的飞机在听力测试期间禁止起飞、降落,汽车和火车司机行经考点附近不得鸣笛,以避免产生噪音影响考生。有的考场附近甚至实行交通管制,警察骑摩托车护送考生到考场。

  每年的这一天,寺庙里都跪满了祈福的家长。想想看,当他们听说总统密友的女儿假冒体育特长生混入了韩国最好的女子大学,会激起怎样的滔天愤怒!

  东亚民族大概是全世界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每一代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下一代人的成长做出牺牲。这种文化传统超越国界和政治制度,华裔、韩裔、日裔,几乎走到哪儿都是考场上的优胜者。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校招生普遍实行“逆向歧视”政策。以满分1600分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分数来算,录入常春藤名校的白人学生平均分数要比非洲裔学生高300多分,亚裔平均又要比白人学生高100多分。对非洲裔和拉丁裔学生的成绩要求低于白人学生,这是有道理的,是为了大学校园的多元化,也是为偿还历史旧债。但是,为什么又要求我们亚裔学生比白人学生的入学成绩高一截儿?这个就没有道理了,纯粹是亚裔学生成绩太好,强行打压你一下。为此,2014年曾有60多个亚裔团体联合向美国联邦教育部和司法部投诉哈佛大学,指责其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学生。

  据说,在去年年底的美国大选中,很多美籍华人第一次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因为特朗普提出取消以上差别对待,“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的,凭什么呀——我们节衣缩食,买高价学区房,送孩子进高价课外班,甚至放弃自己的事业当“全职妈妈”,最后你把我孩子的入学分数给打个折?

  今天华人面对的“高考不公”,几乎就是20世纪前半期犹太人遭遇的翻版。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重视子女教育。早年,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招生也是完全看分数,“一考定终身”。但犹太移民的子女成绩实在是太好了,本土白人子女怎么也考不过他们,于是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实行所谓的“综合评价”。犹太人也不含糊,你“考素质”咱就“应试素质”——你重视体育,我就送孩子进体育课外班;你重视艺术,我就送孩子进艺术课外班;你重视演讲口才,我就送孩子进演讲口才训练班;你重视社区服务,我就让孩子去服务;最后,你重视议员的推荐信?那么我就去给政客们捐款好了!美国名校对犹太人的招生歧视,从1920年代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后来,可能实在是犹太裔的大学校长和教授太多了,1965年耶鲁大学修改了招生政策,第二年犹太裔学生数量就翻了一番。但愿华裔也能有这样一天。

  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华人结合,就谱写出了《虎妈战歌》。蔡美儿和她的犹太丈夫都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但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周边出租房里的学生家长几乎如出一辙:除了体育和戏剧课,所有的课程必须得第一名;不能碰钢琴和小提琴之外的乐器;不能玩电脑游戏;不能自己选择课外活动,等等。最后,两个女儿都成功地考进了哈佛。此书出版后,在中国媒体上遭到了众口一词的批判,不少人指责作者把中国残酷的应试教育带到了美国。但实际上,蔡美儿的父母是菲律宾移民,她就出生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一天也不曾在中国生活过。

  中华民族极端重视子女教育的文化传统,是一切改革都不能忽视的背景。韩国地震那天,我正巧在毛坦厂中学,听李振华副校长说:“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这句话,可以让该校抵挡住学界和媒体的所有指责。

  毛坦厂、新东方、国际部、学区房,都是中国家长的“刚需”。教育改革的道理有千万条,“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一条,但它肯定是足以“一票否决”的那一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